經濟形勢轉差 海洋公園「翻身」路難行

2022-10-03 00:00

海洋公園去年推出「翻身方案」,將公園拆分為三個主題區,包括山下免費開放的「零售飲食娛樂商業區」和山上兩個收費園區,可是公園未重生,山下園區項目卻先流標,園方將問題歸咎於第五波疫情嚴重,並非項目缺乏吸引力。其實問題癥結是海洋公園出現結構性財困,被逼改變經營模式,冀引入發展商以「興建、營運及轉移」(BOT)形式發展,但由於投入資金龐大,而本地和外圍經濟前景又不明朗,項目未必穩賺,遂令投資者抱觀望態度。

海洋公園董事局主席龐建貽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時透露,山下零售飲食娛樂商業區七月截標時因沒有競投而流標收場。他解釋由二月邀請發展商投標到截標時正是第五波疫情最嚴重時候,對零售餐飲業衝擊很大,令原先對項目感興趣的七至八家發展商及營運商都大打退堂鼓,但他強調園方會再調整策略,日後考慮重新招標,有信心下次會有發展商入標。

疫下政府長貧難顧願甩包袱

龐建貽未免太樂觀,從這次招標過程低調進行,若非他自爆項目已在兩個月前流標,根本沒人知道,反映項目關注度低。

項目無人問津,相信是與海洋公園近年經營不善,長期陷入財困,不斷伸手向政府要錢有關。港府為了應對疫情衝擊,近三年不斷泵水救經濟和紓民困,過去兩年財赤合共高達逾二千四百億元,估計今年財赤將超過一千億元,市民不願政府繼續注資打救海洋公園這個無底深潭。

海洋公園拋出翻身方案,重新定位,由主題公園變身為度假區,邀請發展商參與合作,以BOT形式發展,即中標者需承擔建築工程費,並在指定時間內營運和承擔一切開支,商業收益與海洋公園分成,營運期滿交還予園方。港府當然樂見其成,希望借發展商增加海洋公園經濟實力,減少對政府的資助,從而甩走這個燙手山芋。

問題是發展商對海洋公園轉型方案的前景看不透。首先,不管是山上收費園區,抑或山下零售飲食娛樂商業區,並非單純商業項目,日後設計須迎合海洋公園主題,興建與環保和教育相關的建築和設施,而園內養了大批動物和建有大量機動設施,需大量人手照顧和維修保養,單是員工薪酬和維修這兩項開支去年便多達六億六千萬元,佔公園整體開支近七成。參與園區發展須投入大量資金,回本年期較長,更須考慮客源是否充足。

在疫情衝擊下,對內對外未通關,訪港旅客大減,令海洋公園入場人次由疫前五百七十萬大減至去年一百四十萬,主要靠本地客支撐,境外遊客何時重臨、會否入園遊玩,難以預料。

雖然龐建貽指山上及水上樂園酒店項目非常成功,酒店房間年底前已預訂一空,但這可能是疫下假象,市民因外遊成本高,唯有光顧酒店宅度假或到海洋公園遊玩。畢竟這是塘水滾塘魚,單靠本地客難以支撐海洋公園持續發展,尤其日前入境檢疫安排放寬至「0+3」,市民外遊成本大減,正醞釀「報復性」外遊,宅度假和海洋公園水上樂園遊隨時後勁不繼。

發展商計唔掂數入標更審慎

更重要是,香港經濟已連續兩季負增長,疊加全球央行暴力加息潮,令環球滯脹風險增加,引發股市大挫,不少發展商的公司市值蒸發了一大截,當務之急是應對新一波金融風暴逼近,正自顧不暇,自然對海洋公園山下項目興趣大減。

正因為本地與外圍經濟轉差,未來前景充斥太多不明朗因素,發展商左計右計也「計唔掂條數」,在入標前變得更審慎,不會因為海洋公園是港人集體回憶便貿然注資,令到海洋公園重生之路困難重重。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