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落實通關安排 讓更多人圓回鄉夢

2022-12-30 00:00

內地宣布下月八日開關後,很多港人都關注何時可以正式落實免檢疫通關,以便趕及在農曆新年前回鄉,與闊別三年的親友團聚。港府已預告通關會設名額,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如何公平合理分配名額是一大挑戰。當局除了要考慮到交通運力是否配合到位,更應以靈活思維探索提早落實日期的空間,務求讓更多市民可一圓佳節前回鄉探親的願望。

港府連日開會商討和擬訂通關方案,並與內地商討通關口岸、人數安排等,盡可能作最大的人數安排,爭取最多名額,而特首亦預告,期望在下月十五日前就方案達成共識,提交中央審批並落實。據政府消息人士透露,通關初期每日名額三萬個。
名額如何公平分配費思量

每日三萬個通關名額,實在無法滿足市民需求,須知道在疫前新春高峰期每日單向人流多達四十至五十萬人次。可是,考慮到兩地閉關近三年,通關並非像機器般按一下按鈕便可以啟動,須各項配套,尤其交通運力配合才能運作順暢。疫下航空公司削減航班和裁減人手,短時間內未必有足夠航班和機組人員可投入服務,至於逾一千輛跨境巴士長期停泊在葵涌露天停車場,日久失修,引擎和座椅都需重新維修,而巴士司機亦大多轉行,停運的噴射船亦面對同樣問題,需要一段頗長時間才能復業。唯一可短期調配人手和提供穩定服務的是火車,若通關正式啟動而不設名額限制,相信大批市民選乘火車,隨時逼爆羅湖及落馬洲,令聯檢大樓出現長長人龍的混亂局面。

因此,通關初期設名額限制,並分期增加數量是有必要的,但問題是如何有效、公平、合理地分配名額卻費煞思量。若當局按商務需要、家庭團聚、旅遊和奔喪等理由設定通關優先次序,固然是相對公平,但在執行上尤其甄別審批卻是磨人的工作,如何界定探親、探病、奔喪、婚宴的優先次序,是否需要提交文件證明,箇中涉及很多行政工作,需增加人手處理,在新春臨近前不容當局慢慢花時間審批。因此,名額分配須考慮到執行問題,抽籤或許是較便捷的方法,但為了照顧有逼切需要的市民,當局應保留一定數量的商務及恩恤配額。

港府因應各項環節的交通運力和承受力,對通關口岸和名額作出部署,務求流程安排暢順,人流有序,做法是正確,但市民更關心當政策真正執行,究竟有多少人實際受惠。若下月十五日正式啟動通關,距離年初一僅七天,以每天三萬個名額,即只有二十一萬人次可在佳節前成功北上,受惠人數相當有限,恐怕會招來不少人怨言,如何安排到更多市民在時間緊逼下通關是另一項挑戰。

既然內地下月八日開關,港府是否可與內地探討在當日直至真正通關落實這段期間,提早有限度每日讓一萬人次試行通關的可行性,既可對交通工具的運力進行實際測試演練,若發現問題可即時作出糾正,減低在真正通關時出亂子的風險,同時亦有助提早疏導返鄉人流,至少多讓七萬人次受惠。
通關考驗港府規劃執行力

此外,雖然廣深港高鐵停駛近三年,但高鐵在內地繼續行走,港府若能爭取內地提早讓高鐵恢復營運,投入試行通關計畫,並開放更多城市的航站,不但可讓高鐵早日投入服務,使短時間內有更多市民可早日回鄉,並有助紓解航班不足的「瓶頸位」。

通關是中港兩地民眾的共同意願,當局不但要做好部署落實通關細節安排,確保執行上不會掉鏈子,還要彈性推行,執行時宜早不宜遲,務求讓更多人受惠,才讓市民感受到當局是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有助加強社會凝聚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