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內地加強合作 加速氫能產業落地

2024-06-18 00:00

港府公布《香港氫能發展策略》,提出完善法規、制訂標準、配合市場及審慎推進4大策略,有序營造有利氫能發展環境,並推動區域合作、境外投資、共同開發或輸入氫能,推動香港成為國家發展氫能源示範基地。香港在氫能發展滯後,現在當局制訂好策略,應盡快修例,並用好內地氫能產業鏈以補短板,配合本地獨特優勢,發揮與大灣區合作的協同效應,才能加使氫能經濟盡快落地。

氫能是以氫氣作原料,透過燃料電池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燃燒過程只產生水蒸汽,不會釋出二氧化碳,是當前最潔淨能源。以氫能車為例,每次充氣10分鐘,可行走至少400公里,最適合巴士、跨境物流車和旅巴使用。
煤氣公司拓氫能具優勢

儘管氫能有着巨大潛力,但由於製氫成本高,通過再生能源生產的氫氣(綠氫)成本,比從化石燃料生產的氫氣(灰氫)貴1至4倍,轉換效率低,加上儲存和運送困難,若處理不當有爆炸風險,故氫能大規模使用一直受到質疑。然而,世界多國為了要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故近年積極開發氫能技術,並制訂發展戰略和路線圖,再配合補貼,推動氫能車發展。

港府在制訂氫能發展4大策略上,將完善法規放在首位,是朝正確方向前進。城巴2022年引入全港首輛氫能雙層巴,卻因受到本港法例限制,而氫巴在隧道行駛可能構成風險,以致氫能巴閒置在車廠近兩年,直至今年初才能正式上路,但只能在九龍行駛。現在政府決定明年上半年修例,訂立一條專門規管氫能作為燃料的新附屬法例,規範氫燃料供應鏈、加氫站、氫能系統及維修人員及工場的安全,並已委託機電署研究氫能巴使用隧道,明顯是拆牆鬆綁,為氫能車廣泛使用作好準備。

香港在氫能發展起步遲,考慮到綠氫未具成本效益,短中期未能大規模投入使用,當局採取審慎策略推進,是可以理解。不過,香港可因應自身獨特優勢,在完成修例後以較進取方式加快推動氫能發展。本港最大優勢是背靠祖國,而內地近年明確將氫能列為未來國家能源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各省市都出台氫能規劃和政策,涵蓋製造、儲存、運送、加氣、使用以及生產工藝各環節的氫能車完整產業鏈已成形,並在某些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領先世界。若香港在氫能發展上加強與內地合作,不但在制訂標準上可考慮互聯互通,還在技術上得到支援,少走彎路,加快氫能車發展。
善用港科研優勢成機遇

此外,香港在製造、儲存和運送氫氣方面上未必完全處於劣勢,也毋須由零開始。事實上,煤氣公司在拓展氫能存在一定優勢,因煤氣成分主要是氫氣、甲烷、二氧化碳和少量一氧化碳,只要通過變壓吸附技術,便可從煤氣提取純度達99.99%的氫氣,再透過煤氣管道輸送到目的地,既不受儲存缸容量限制,也不受天氣和路面交通情況影響。煤氣公司已在大埔廠房進行抽取氫氣試驗項目,一俟證明可行和安全,有望解決氫氣供應、儲運問題,加快落實氫能發展進度,還為市民提供成本較便宜的氫氣。

更重要是本港有備受國際認可的科研水平,只要八大資助大學開設與氫能和新能源課程,培訓相關人才,並加大資源投入氫能和新能源方面研究,一旦在科研取得成果,再尋求與大灣區新能源企業合作,加快科研成果商品化,變成新商機,既可加快香港氫能經濟發展,也形成多贏格局。日前職業培訓局與中國檢驗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探索新能源技術創新,並促進香港氫能安全培訓計劃,只是第一步,期望有更多大學也作出配合。

港府宜盡快啟動多項氫能試驗計劃,包括氫能洗街車、氫能輕鐵、加氫站等,將蒐集的數據加以分析,證明項目可行和安全,並值得擴大使用範圍,讓持份者願意加大投資力度,壯大氫能經濟產業,也有助改善環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