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濫加中國車關稅 中國反制要謀長遠

2024-06-16 00:00

歐盟以中國政府補貼電動車為由,下月起加徵中國電動車關稅,歐盟今次反補貼調查過程不合理、不公平,明顯懷有政治打壓中國目的,對此中國須作出反制,阻止歐盟進一步打壓,中國電動車業亦須加快在歐洲設廠,既繞過關稅打擊,為中國高端製造業走出去開路。

繼美國上月向中國電動車加徵100%關稅,歐盟委員會上周並宣布在原有10%進口關稅外,按「疑似獲得政府援助程度」,對比亞迪、吉利和上汽集團分別加徵17.4%、20%和38.1%關稅,其他配合調查的電動車企加徵關稅21%,不配合調查的加徵38.1%。
馮德萊恩懷打壓中國政治目的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去年9月,指控中國補貼電動車,要發起調查,但調查充斥不合理、不公平。一般反補貼調查是基於當地業界投訴,然而,今次調查既無業界投訴,不少歐洲車企還表明反對加關稅,凸顯一向緊跟美國打壓中國的馮德萊恩發起調查,並非基於經濟而是懷有打壓中國政治目的。

此外,調查過程刻意針對中企,漠視中國製造輸歐電動車,主要來自美歐品牌,只挑選3間中國車企作重點調查,中國品牌電動車在歐洲市場只佔約8%,根本難對歐洲企業構成威脅。且調查除實地核查,還詳盡調查中企及其逾200間關聯公司,要求提供企業機密、核心技術訊息,如電池配方等,令受查企業擔心調查是為搜挖它們商業機密。歐盟最終大幅增加關稅,且不同企業加幅差距甚大,歐盟對此沒有給出合理解釋。在在令人懷疑歐盟未審先判,調查只為羅織罪名,和刺探中國車企成功機密。

對歐盟委員會的不公平調查,中國必須作出反制。中國不想打貿易戰,因為自由貿易對中國發展最有利,且大力反擊,可能令歐盟對華強硬派推動更多貿易保護措施,打壓中國。然而,這是一場政治鬥爭,中國亦不能示弱,否則歐盟鷹派將得寸進尺,亦會加大經貿脅逼中國。

對此,中國反制必須有針對性,令歐盟感受政治壓力。其一,中國正籌劃提高歐美大排量汽車進口關稅,歐盟去年出口中國大排放量汽車,總值180億美元,高於中國電動車出口歐洲金額,且受影響最大的將是德國車廠,可推動德國更大力反對歐盟加關稅決定。

其二,中國8月將宣布歐洲白蘭地反傾銷調查結果,中國是歐洲白蘭地重要買家,且歐洲白蘭地主要產自法國,法國則是今次歐盟加電動車關稅的重要支持者,中國威脅加徵白蘭地關稅,可成與法國談判籌碼。

其三,內地業界正擬要求反補貼調查歐盟豬肉、乳製品,此舉對西班牙、荷蘭等影響最大,亦可讓它們更重視中國反對加電動車關稅意見。
中國電動車企需加快在歐建廠

中國反制行動,雖未必能驅使歐盟成員推翻加電動車關稅決定,但可告誡歐盟成員,勿讓歐盟委員會為助美國打壓中國,損害它們利益。

除了中國政府的反制,中國電動車企業亦需應變,加快在歐洲建廠,繞過關稅壁壘。中國車企比亞迪及奇瑞近月已宣布在匈牙利和西班牙設廠,兩者亦正覓地點再建新廠,上汽等亦正尋找建廠地點。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波蘭等歐盟成員亦正大力拉攏中國車企建廠,中國亦可以建廠作籌碼,尋找盟友、反對加電動車關稅。

此外,電動車業在國內競爭異常激烈,亦急需開拓海外市場,尤其海外利潤比國內銷售還大,如比亞迪在歐銷售電動車,車價較國內高出一倍有多,但中國電動車品牌在歐洲知名度低,歐洲人還視中國貨為價平質差的代名詞,中企如何保證質量,尤其加強售後維修服務,滿足顧客需求,扭轉歐洲人對中國品牌偏見,亦是中國車企進軍歐洲的重要考驗。

美歐接連對中國電動車出手,無疑因其是中國出口新支柱,美歐要遏制中國電動車,亦要遏制中國發展,未來將有越來越多中國高科技行業,可向全球擴張,挑戰歐美,中國電動車抵禦美歐關稅的行動,亦是中國高端產業走向全球的開路先鋒。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