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選舉受挫 有利美國遏制中俄

2024-06-09 00:00

印度上周公布選舉結果,令外界大跌眼鏡的是,總理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不但未能大勝,在國會人民院連過半數席位優勢都失去,須與其他政黨組織聯合政府,打擊其強勢領導和強人形象。莫迪未來5年任期,仍會強推經濟改革,落實「印度製造」戰略,務求令印度成為全球第3大經濟國。然而,由於內部支持減弱,他更須依重美國,將令他對中國更加強硬,對俄國亦未必如過往般友善,影響中美俄三角博弈。
「印度製造」戰略不如人意

莫迪的人民黨在國會人民院543席中,只取得240席,不但遠遜上屆303席,且少於國會議席一半,不能再一黨獨享執政地位,須組織聯合政府,令莫迪強勢領導受挫。

印度是一個多種族、多語言、多政黨國家,因為過於分散,令該國內部政治爭鬥激烈、地方勢力強大,阻撓經濟發展,直至莫迪上台,坐擁國會過半議席,又獨尊擁有全國8成人口的印度教,才可以強硬手腕,推動經濟踏上快車軌,過去兩年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都逾7%,成為全球大國中增長最快國家,印度GDP亦由2014年全球排名第10,晉升至去年的全球第5。

莫迪更期望印度在未來5年超越日本、德國,成為僅次於中美的全球第3大經濟國,奠定其歷史功業。

莫迪今次選舉失利,主因之一亦是經濟,因民眾雖眼見高增長,卻未能分享成果,且面對高通脹、高失業率打擊。印度通脹和失業近期雖稍見緩和,4月通脹率仍高達4.83%、失業率更高企近8%,年輕人失業問題尤其嚴重,國際勞工組織去年報告指,印度25歲以下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有超過4成沒有工作。不少城市勞動力被逼回鄉,令務農人口過去幾年激增6000萬人。

莫迪10年前上台就針對印度年輕人口多,可發揮人口紅利推動經濟,因此提出「印度製造」戰略,要將製造業佔GDP比重由15%,提高至25%,並創造1億個職位。然而結果不如人意,製造業佔GDP現只有17.7%,職位更無明顯增長。

無論要解決失業問題,要令民眾分享經濟成果,抑或長遠提高印度競爭力,莫迪未來5年都須加強改革,推動「印度製造」,他已計劃容許大企業增加聘用和解僱勞工權力、降低關鍵上游產品入口關稅、擴大高科技行業補貼,並加快興建基建和徵收工業用地。然而,這套改革將面對勞工、本地企業,以至地方勢力反對,莫迪需要更強政治力才可推動,選舉失利無疑打擊其大計,令他更需借重美國領導的西方,向印度提供市場、資金和技術。
拜登主動拉攏頻頻讓利

美國總統拜登為拉攏印度遏制中國,對印度高度容忍。美國漠視莫迪在國內逼害穆斯林和基督教,甚至印度特工涉嫌在美國暗殺美籍印裔錫克教領袖,拜登亦讓其不了了之;對印度違反美國制裁俄羅斯,大量倒賣俄國石油到歐洲,拜登亦隻眼開隻眼閉。

拜登並大力向印度讓利,去年與莫迪簽署協議,大力扶持印度晶片、人工智能、量子技術、通訊技術等新興科技,助印度搶奪在華外資和中國在全球供應鏈地位;並向印度輸出製造戰鬥機發動機技術、承認中印有領土爭議的藏南地區屬於印度,鼓勵印度軍事挑釁中國。

現在莫迪在國內受挫,令他與美國談判本錢減少,有利拜登驅使印度,加力打壓中國。拜登致電莫迪祝賀其連任,並強調深化美印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短期內並派國安顧問沙利文訪印,商討美印共同優先事項;美國防長奧斯汀亦透露,美印將共同生產裝甲車。美國媒體猜測,美國首務將印度軍力強化並配合軍事遏制中國。

此外,拜登還可要求莫迪降低與俄合作,減少購買俄國武器和石油,甚至執行部分美國對俄制裁。

印度去年晉身全球經濟第5大國、軍力排名更升至全球第4,在國際影響力正不斷加重,莫迪與美國加強聯手,驅使印度成為反中俄俱樂部一員,令全球權力天秤更傾斜美國。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