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香港慈善新路向 令社會至世界受益

2023-09-13 00:00

香港賽馬會日前宣布成立公益慈善研究院(Institute of Philanthropy),希望藉此搭建平台,集思廣益,促進公益慈善事業構想出嶄新服務發展路向,應對當前本地以至全球社會一些問題,造福社群。香港有樂善好施的傳統,又擁有良好法治,若能吸納更多慈善機構和資金,令公益事業更上層樓,有助建設成為國際慈善中心。

馬會主席利子厚在一個國際慈善論壇上,承諾撥出50億元作為成立公益慈善研究院,研究院集智慧、善款和行動於一身,在本地、內地、亞洲,以至全球層面提供可靠而領先的公益慈善知識,涵蓋不同界別的知識和發展指標,以加強香港在慈善工作的社會影響力。
集思廣益研資源投放最佳方案

馬會作為本港最大慈善公益資助機構,成立研究院,目的是將公益事業提升到更積極主動的新水平。慈善(charity)和公益(philanthropy)在中文字詞雖然有時可以互換使用,但兩者仍存在區別,前者是出於一時情感善心衝動,例如發生突大天災時,大家願意慷慨解囊捐錢幫助有需要人士;後者除了捐贈外,還涉及以策略目標、有組織條理地行善。這意味馬會並不再滿足於現時將錢捐贈給受助機構,而是希望能更有效地投放資源,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才能助弱勢社群脫貧,建設更平等社會。

事實上,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是全球最大型私人公益慈善機構,蓋茨以身作則捐出大部分身家給基金會,將錢投資在涉及健康、教育、扶貧等方面,例如研發專治困擾發展中國家民眾的肺結核和瘧疾疫苗、資助對粟米和水稻耐旱耐水品種研究,以提高農作物產量應對氣候暖化。由於其行善有長遠戰略目標和實現方法,普惠全球窮人,成功游說股神巴菲特及其他好友也捐出身家行善,建立更大慈善網絡,把資金大規模地運用在改善人類長遠福祉,並夥拍近年冒起的公益慈善研究院一起行善,令公益事業別具意義。

香港從來不乏慈善家和慈善機構,即使有富豪也成立慈善基金,但單打獨鬥的成效始終不及將資源匯聚一起。馬會今次趁主辦國際慈善論壇之便,當着來自全球1600多名慈善組織、學術界、商界和政府代表面前宣布成立公益慈善研究院,明顯是搭建平台,與世界各地業界加強交流,學習東西方行善經驗,取長補短,提升自身專業水平,並與其他基金會合作,通過案例研究、聯合策動共同捐助項目,整合和宣傳可靠公益慈善領域知識,吸引更多富豪願意投身公益事業。再加上香港有一流金融服務業和良好法治,可為來港成立家族辦公室的富豪提供專業服務,讓對方更願意將部分資金投放在社會公益事業上,促進社會進步。

研究院同時將會與本港及國際大學、基金會和智庫合作,就慈善界共同關注的議題,如氣候暖化、扶貧減災等問題上進行研究,在集思廣益下歸納出一些可行方案,便可尋求相關公益慈善基金會投資,務求能募集到更多資源在應對當前最逼切的挑戰,並更有效將資源分配在教育、醫療方面,讓更多弱勢社群受惠,有助實現構建更公平社會目標。
提升受助機構透明度專業能力

研究院在制定方案時,除了要求受助慈善機構財務高透明度,確保每一分錢用得其所外,更要提升其工作人員的技巧和能力達到專業化,強化香港在公益慈善的影響力,令內地和亞洲區其他慈善機構來港取經,不但可助對方提升公益事業質素,更有助提升本港成為國際慈善中心的形象。

公益慈善研究院是馬會提出的新猷,值得鼓勵,至於能否提出嶄新點子改善本地以至區內民眾福祉,大家可樂觀其成。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