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吸世紀暴雨教訓 檢視訊息發放增應變力

2023-09-09 00:00

本港遭到百年一遇暴雨侵襲,各區出現廣泛水浸,導致大部分交通工具停運、學生停課和市民停工。不少市民批評黑色暴雨警告發得太遲、未有發出緊急警示、當局應變不足,但有關批評值得商榷,畢竟這場特大暴雨是突如其來,殺大家一個措手不及,港府宜吸取今次教訓,檢視今後惡劣天氣預警訊息發放、提高應變能力,以及改善防洪設施,減低水浸隱患。

這次世紀暴雨是受颱風「海葵」殘餘低壓槽影響所致,為華南地區帶來豪雨,更打破了多個紀錄:前晚11時一句鐘內錄得158.1毫米雨量,是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最高紀錄、24小時內下了全年四分一雨量、黑雨持續逾16小時、當局更首次宣布本港進入極端情況等。這些紀錄並不值得自豪,因暴雨導致多區水浸,黃大仙中心及毗鄰港鐵站被水淹,筲箕灣耀東邨和多個地方發生山泥傾瀉,以及逾130輛汽車在馬路上拋錨,惹來市民批評今次處理雨災,遠遠不及上周應對超強颱風「蘇拉」般有周全防風防水浸準備及善後。
善用緊急警示系統提高市民警覺

平情而論,這場暴雨應驗了天有不測之風雲,尤其是「海葵」遠離,天氣放晴兩天,令人無法事前預估得到,即使是新聞觸覺敏銳的傳媒,大部分紙媒也來不及反應更改昨天頭版頭條新聞。天文台昨天解畫,強調暴雨帶不像颱風可以提前預測到移動路徑,只能在暴雨臨近前1小時才能發出警示,而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更帶點誇張地形容今次暴雨是「500年一遇」,很難準確預測其走向和在何處下雨。由於暴雨來得既快且急,雨量又超出渠務系統承受能力,再加上雨水將泥石和雜物沖進渠道,造成淤塞,才引發多處地方大水浸。

雖說暴雨難測,但不能成為天文台在天氣預警上做得不到位的藉口,因其站在天氣預測的前線,對於雨帶走向和雨量理應能掌握一個大概,可發出未來9天天氣預報。深圳前天下午1時已發出暴雨橙色預警,但天文台卻在前晚8時25分才發出特別天氣警示,一句鐘後才發出黃雨警告,其後持續升級至紅雨和黑雨。市民對天文台有很大期望,若其能加強與深圳氣象局預警合作,今後應多從惡劣天氣對市民衝擊的角度出發,甚至更快速發出暴雨嚴重性的預警,不但讓政府能及早作好應對準備,更讓市民提高警覺。
檢視渠務系統升級根除水浸隱患

由於暴雨來得突然,破壞力又超乎想像,政府為何沒充分利用在疫情時開發的緊急警示系統,來提醒市民。前晚當暴雨為本港帶來廣泛暴雨和水浸,政府當時相對掌握最多訊息,雖已動員人手到水浸地區通渠、疏散可能受水淹村莊居民,但卻對外發放很少訊息,讓市民只當一般暴雨處理,如常駕車外出或回家,結果不少汽車在淤塞馬路上死火,被逼冒雨在水深及腰的洪水中涉水逃離。假如政府及早向全民發出警示,市民得悉暴雨威力堪比8號甚至10號風球,自然會盡量留在安全地方,損失也自然減至最低。

當局昨晨5時34分透過新聞稿首次發出極端情況警示,呼籲僱主參考8號風球工作安排,酌情處理員工上班的做法有欠妥當。畢竟極端情況機制從未啟動過,市民根本不熟悉,而政府也從沒發出過清晰指引,港府直至警示發出後逾1個半小時才發新聞稿,呼籲僱主讓非骨幹僱員留在安全地點,到下午記者會才說等同8號風球安排。當局宜在水災過後,將極端情況上班安排模糊不清之處講得清清楚楚,使之制度化,讓公眾知所適從。

柴灣環翠道一帶向來是水浸黑點,今次更成為重災區,而黃大仙港鐵站被水淹,引起市民高度關注,港府宜在災後調查水浸原因,究竟是渠務抑或建築工程出問題。若涉及渠務,更應認真研究將渠務系統升級,因隨着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500年一遇」的極端天氣可能會不斷發生,改善排水渠,才有望將水浸風險減至最低。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