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折騰盲搶鹽 加強宣傳緩恐慌

2023-08-26 00:00

2011年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後,曾傳出碘有防輻射功效的謠言,令中港澳一度出現恐慌性搶購食鹽事件,沒料到12年後當日本開始排放福島核污水,一幕幕盲搶鹽亂象竟再現。在憂慮核輻射污染再幹出不理智行為,當局須吸取新冠疫情教訓,在謠言四起時須火速介入闢謠,以免恐慌情緒蔓延,民眾出現羊群效應。

日本前天排放核污水,內地和澳門居民隨即搶購食鹽,很多商店和電商出現缺貨現象,澳門要祭出限購令,而搶鹽潮昨天更殺到香港,各大超市食鹽貨架均被搶購一空,僅餘日本海鹽無人問津。多地民眾不理性地搶購和囤積食鹽,一來認為海水是製作海鹽的主要原料,擔心海水一旦遭日本核污水污染,便沒有安全食鹽可用,紛紛提前囤鹽,二來是再度被食用碘鹽可防輻射的傳言誤導。
疫情物資荒教訓沖垮理智

民眾經歷過12年前盲搶鹽的教訓,理應不會再犯同樣錯誤,但偏偏卻犯了,或許套用心理學的「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可解釋這種衝動行徑。由於日本今次排放核污水的規模和時間均是史無前例,令很多人非常憂慮海產和海鹽被嚴重污染,正是社會瀰漫對核輻射污染的焦慮情緒,明白到可安全食用的海鹽今後或成為稀缺產品,滋生了要趁危機來臨前搶購的欲望,只有囤積到一定數量才能找回安全感,正是應了「口袋有糧,心中不慌」哲理。

當搶購食鹽的傳言經社交媒體散播,尤其超市貨架被搶購得空空如也的圖片廣泛流傳,在朋友圈產生擴大化效應,即使最初沒有危機感的理智人士也會被感染,增強從眾心理,最終也加入搶購行列,令情況一發不可收拾。若事態發展最終出現供應短缺、鹽價飆升,囤鹽人士會自詡當初決定英明,對不明朗事態取回一定控制權,沒搶購的只能陷入蝕底、懊悔之中。從心理角度看,搶購也可以算是理性的體現。過去3年疫情,市民多次嘗過在關鍵時刻錯過購買口罩、清潔消毒用品、廁紙、食米的機會,之後便要為撲物資而大受折騰之苦。

港府在處理今次盲搶鹽顯得反應有點緩慢,尤其南韓人早在6月已開始掀起搶購和囤積食鹽熱潮,理應已敲響警號。當內地多個城市前天爆發恐慌性搶鹽潮,中鹽集團前晚發聲明呼籲民眾理性消費,不要盲目搶購後,港府更應及早作出反應,而不是等到昨午超市貨架清空後才發文澄清,予人疫情過後,當局對搶購物資傳言的警惕已有點鬆懈的感覺。從科學角度分析,沒有證據顯示進食鹽可有效預防輻射,而鹽中的碘含量非常低,要每日進食多達5公斤鹽才等於服用一顆碘片,過量攝取碘和鹽,會引來嚴重健康問題,如甲狀腺功能失衡、血壓高、腎衰竭等。即使這是基本科學知識,也應不厭其煩地再科普公眾多一次,讓大家溫故知新,不會輕易被不實網絡傳言左右。
增加食鹽供應釋公眾疑慮

當局也應參考中鹽集團的做法,交代食鹽供應源頭,並聯絡供應商盡快補貨,既可釋除公眾疑慮,也讓其明白到不愁食鹽供應而不會搶購。中鹽集團表明食鹽來源主要分為三類:井礦鹽、海鹽及湖鹽,分別佔比為87%、10%和3%,而井礦鹽和湖鹽並不受日本核污染影響。中國鹽業協會更派定心丸,指單是井礦鹽資源,已足夠全國人民食用2萬年,食鹽不虞匱乏。

因此,在應對謠言引發的盲搶潮,訊息公開透明度和政府及時介入,是結束恐慌的關鍵,而公眾須保持冷靜、理性和克制。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