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外貿堪憂 急謀對策穩消費信心

2023-08-09 00:00

內地公布7月份外貿數據,進口和出口連續3個月下跌,跌幅進一步擴大並超出市場預期,凸顯外需不穩,內需疲弱,影響下半年經濟增長。儘管中央政治局會議後,各部委頻頻出台刺激經濟政策,但始終未能提振信心,當局宜認真考慮針對樓市祭出重招,而非小修小補,才能穩住樓市和經濟信心,民眾才放膽消費和投資。
內需疲弱或引發通縮憂慮

7月出口按年下跌14.5%,遜預期,不但比上月下跌2.1個百分點,更創逾3年來最大跌幅;至於進口按年下跌12.4%,創半年以來最大跌幅,而跌幅比上月擴大5.6個百分點。若仔細分析數據,有兩點值得留意。第一,按出口最終目的地貨值來看,內地7月對美國、歐盟、日本、南韓、台灣、東盟、澳洲和拉丁美洲的出口規模幾乎全線下挫,均錄得雙位數跌幅,只有俄羅斯、新加坡和非洲等少數國家地區錄得正增長。今年首7個月,內地對俄羅斯出口按年急升73.4%,但對美國、歐盟和東盟出口分別錄得-18.6%、-8.9%和-2%增長。

第二,按出口產品類別分析,從服裝、鞋履、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到電腦及電子產品均錄得負增長,僅汽車一枝獨秀。中國乘聯會昨天公布,7月份汽車出口31萬輛,按年增長63%,當中新能源車佔出口總量28%。內地汽車上半年出口量達214萬輛,超越日本躍居成世界首位,出口地區以俄羅斯最多,因日本、南韓和歐盟車企在俄烏戰事爆發後縮減在俄業務,中國車企趁機填補市場真空。

內地出口總額暴跌,因美歐主要市場受高通脹、高利率及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影響,對進口商品需求大減,而美歐政府又極力推動脫鈎斷鏈,美企採取「近岸外包」策略,從墨西哥進口資源和商品,令墨西哥取代中國成為美國最大貿易夥伴;而歐盟則採取「去風險化」策略,試圖降低對內地商品依賴。

出口作為內地經濟三頭馬車之一,持續失速,勢將影響下半年經濟增長。本來當局寄望谷內需來穩增長,但進口額持續大幅縮水,反映內需疲弱,更可能引發通縮憂慮。在內外需不振下,中央須急謀對策,出招穩外貿和谷內需,以免情況進一步惡化,引發經濟衰退。

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月底已確認經濟下行風險,提出谷內需、鼓勵民營經濟,以及適時因應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調整房策等大方向,令人憧憬一籃子刺激經濟方案將出台。儘管國家發改委和多個部委頻頻出台多項措施,但民眾未見一窩蜂換車、換大型家電,民企亦未見加大投資擴充規模,因民眾和企業對經濟前景的信心,很大程度繫於樓市和個人收入,可是救樓市的大招卻始終未見蹤影,令市民持觀望態度。

當前內地樓市問題是供過於求,發展商資金被套牢,導致資金鏈斷裂,陷入債務危機,而民眾亦擔心樓盤爛尾,即使樓價持續下跌也不敢買樓。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去庫存,敢於解除限購令和限價令的非市場限制措施,容許民眾將閒錢投資在樓市,釋放資金,讓發展商有資金回籠,使樓價喘穩,當民眾發現樓價回升,在財富效應下更敢於消費。
須出重招救樓市提振信心

然而,樓宇庫存太多,短時間難以消化,內地可參考當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停賣地做法,待市場將庫存消化得七七八八,信心回復後,再推出新土地拍賣。不過,停賣地將會影響地方政府收入,只能靠中央撥款濟急,而救急款項何來,中央可考慮將一些不涉戰略價值的國企私有化或股份化,吸引民企出資競投,用行動來鼓勵民營經濟發展。

前總理溫家寶曾說過,在經濟困難面前,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為了提振市場消費和投資信心,當局應及時推出大膽果斷措施,煞停經濟失速勢頭,因情況若拖得越久,到時才出招所花的力氣和資源便越大。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