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向外搶人才 國際學校角色不可或缺

2023-04-22 00:00

國際學校流失非本地生升勢持續,部分更違規超收本地生,有議員指這是間接造成小學面臨殺校危機。雖然國際學校跟官津校同樣面對適齡學生人口下跌問題,但近年超額收本地生,主要是應對疫情期間大批外籍家庭離港所衍生的經營壓力,只是臨時措施。隨着社會復常,海內外人才重臨,相信國際學校面對非本地生收生不足問題會迎刃而解。
超收本地生暫應對外籍人撤港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早前回覆議員提問時,披露近5年國際學校收生數據,2018/19學年有30,345名非本地學生,但到了今個學年減至26,768人,非本地生佔整體比例由75.5%跌至65.9%,同期的本地生卻由9,853人增至13,858人,佔比由24.5%增至34.1%。今個學年至少有4所國際學校不符教育局收生比例要求,有學校的本地生比例高達51%,遠高於當局規定的30%上限。議員朱國強指,部分國際學校違規超額收取本地生,間接造成官津校縮班殺校,要求限制本地生入讀國際學校。

將殺校原因諉過於國際學校,未免將問題簡單化。事實上,香港出生率自2016年便持續下跌,港府3年前推算,6歲適齡學童人口會由2023年逾5.7萬減至2029年的5萬,至於12歲學童人口同期由逾7.1萬大減至6萬。再加上近年移民潮再起,令適齡學生人口下降問題變得更嚴峻,官津校和國際學校均面對收生不足問題。

國際學校和官津校是兩個截然不同市場,前者主要為外籍人士的子女提供教育,讓駐港工作人員可安心工作,而後者則為本地學童服務。可是新冠疫情爆發後,香港實施嚴厲入境檢疫措施,不少外資機構撤走,導致大批外籍人士與家人離開香港,國際學校的非本地生流失率上升,校方面對營運困難,唯有彈性增加錄取本地生,以拉上補下方式紓解經營壓力,令到個別國際學校的非本地生及本地生比例失衡。

根據現行規定,凡獲教育局分配校舍或土地的國際學校,須與教育局簽訂服務合約,整體學生至少有70%為非本地生,政府對違規者可終止或拒絕續訂服務合約,並收回校舍和土地。但這個收生門檻並非死規定,一觸碰便會受罰,尤其疫情對社會經濟衝擊是前所未見,政府在抗疫時也曾採取過很多非常手段應對,加上疫後國際學校是吸引人才的重要配套措施,故當局對國際學校暫時增加取錄本地生持容忍態度,待疫後逐漸將非本地生學額比例回復到規定水平。
殺校非關國際學校勿搞錯焦點

這種彈性做法可帶來雙贏。對那些繼續留港的中產家庭來說,難得心儀的國際學校有學生舉家移民或返回家鄉,而騰出剩餘學位,自然樂於安排子女入讀,讓子女可接受心目中的優質教育,不用面對沉重考試壓力,讓子女可在較輕鬆環境愉快地學習。

同時,此舉也為國際學校贏取時間應對疫情衝擊。隨着香港全面復常,各行各業均出現人才荒,港府正積極出招搶人才和投資移民。單是高才通已批出逾1.2萬份申請,當中9,200人準備半年內來港,平均每名申請人帶同1.46名受養人來港,自然會安排子女入讀國際學校,相信國際學校取錄非本地生比率將會回升。

至於限制本地生入讀國際學校,來避免殺校的建議不可行,因這不保證生源會自動回歸官校或津校,畢竟家長均望子成龍,希望能為子女挑選相對優質學校,例如直資學校或私校,讓其接受更佳教育。與其懲罰一些辦學辦得很出色並建立品牌的國際學校,來拯救一些表現不濟的津校,倒不如要求這些學校透過資源整合,加強教師的專業培訓,為學生提供更合適的學習環境,提升教育質素,更符合社會效益。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