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醫護來港不求立竿見影 衷誠合作至關鍵

2023-04-18 00:00

公院醫護流失嚴重,醫管局積極從海內外招募人手,首批參加「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畫」的內地醫護昨天抵港。這批內地醫護是懂中英雙語、臨牀經驗豐富的專才,社會期望本地醫護勿戴有色眼鏡,而是以互相學習的心態與內地醫護衷誠交流合作,提升工作效率,以減輕工作量。
為病人福祉勿再刁難輸入人才

醫管局主席范鴻齡和行政總裁高拔陞親到高鐵西九站,迎接73名內地醫護,連同上周已率先到埗的10名醫護,首批83人已全部到位,稍後接受培訓,便可分配到不同醫院工作約一年,年底將會再有100名護士來港交流。范鴻齡強調這批來自廣東省的醫護均是英才,平均有8年臨牀經驗,最長更逾20年經驗,通曉中文和英文,亦懂得說廣東話,相信與病人和其他醫護交流時不會出現太大問題,可望在短時間內適應新環境。

范鴻齡這番話相信是說給本地醫護和部分市民聽,以釋除疑慮。有部分本地醫護仍對內地存有偏見,指內地醫護受訓時是以中文授課,用中文寫醫囑,予人英文差的感覺,加上中港的醫療術語及日常用語不同,擔心會影響到彼此溝通,在救治病人時增加醫療事故風險。范鴻齡強調來港交流的內地醫護,均是經過篩選,不管是語言,抑或診療均屬優秀人才,當中部分人更在去年疫情高峰期來港馳援,已對公院運作有一定認識,毋須過慮。

事實上,本地醫護不但對內地醫護存有偏見,對海外受訓醫護亦有微言,歸根究柢是保護主義作祟,擔心他們會前來搶飯碗。本地醫護過往一直以確保專業水平為由,對引入海外人才設限,尤其加大執業試難度,並以諸多藉口加以刁難,例如說海外受訓的醫護不懂廣東話或中文,難與病人溝通,並指內地醫護英文差。此舉成功保障自身利益,結果是導致本地醫護長期出現人手荒。

其實,內地醫護水平不比本地同業差。從新加坡自2009年首度向內地醫生招手,之後便每年從內地招聘醫生,迄今累計羅致了180人,正正反映內地受訓的醫生達到國際認可的專業水平,而當地人也從沒以內地醫生英語不過關或不諳馬來語為由而將其拒諸門外,結果成功吸納充足醫生,為當地民眾提供服務。

過去一年,本港公院醫生和護士流失率分別為7.2%和11.2%,多達2782人離職,當局為紓解人手荒,已拆牆鬆綁,一邊透過推出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畫引入內地醫護,另一邊派人到英國,稍後到澳洲搶人才。現在首批內地醫護前來,未來兩年將再有多300名醫護支援,但始終難以填補已離職人手,僅可紓緩工作量,因此本地醫護須改變固有思維,不能一邊抱怨人手不足、工作量重,卻一邊又質疑對方的資歷,也不能像去年抗疫期間將一些又髒又累工作,如替病人換片、餵食等,交給內地護士負責,派藥、打針工作則由本地護士負責,為雙方工作設限,否則問題始終無法有效解決。
互相學習心態提升服務質素

本地醫護應本着與內地同業互相學習、互取所長的心態進行交流,既可提高彼此在診療護理方面的質量,當內地醫護熟習後便可分擔部分工作,從而減輕自己的工作壓力,待內地醫護結束交流返回內地,屆時把在本港所學到的新知識和經驗引入內地,達到促進兩地醫療衞生交流、人才培訓的目標。

內地醫護將分批前來交流,紓解公院人手荒是好事,市民期望本地醫療界能與內地同業合作,互相補位,一切以病人福祉為依歸,讓病人能及早獲得適當治療。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