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諮詢掀論戰 環保議題惹火應理性討論

2023-03-31 00:00

港府就明日大嶼的交椅洲人工島項目和計畫修訂《保護海港條例》諮詢公眾意見,兩者均涉及填海工程,環保人士反對聲音不絕於耳,而發展局亦罕有地與環團展開隔空罵戰。自回歸以來,填海造地一直是爭議性話題,當局要成功開展填海工程,須從科學、現實需要和財務可行性三大方面加強解說,釋除市民疑慮。

交椅洲人工島公眾諮詢今天結束,過去多天,環團綠色和平先聯同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發表意見,指受海水上升影響,人工島可能有被海水淹沒風險,而當局以增設海堤和設立緩衝區應對極端天氣,是「外行人管內行人」,完全不知道水位上升引起各種工程的費用,猶如將錢擲進無底洞。綠色和平其後邀請經濟學家關焯照發表報告指,即使人工島的賣地收入符合預期,並成功發債融資,庫房最快在5年便被掏空,促請政府撤回明日大嶼,優先發展棕地。

發展局在網上不點名還擊說,難以期望沒人反對填海,並指填海會掏空庫房說法欠缺客觀基礎,亦流於武斷,強調5,800億元造價只是粗略估算,參考性質相近的工程項目單位價格,需進入工程設計階段後,才能作更全面造價估算,強調目前問題不是應否填海,而是如何將填海工程做得更好。
修例拆牆鬆綁優化海濱發展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發展局日前向立法會提交修訂《保護海港條例》文件,建議維港以內涉及不多於3公頃的臨時填海和不多於0.8公頃的16類永久填海,如海堤泳池、觀景台、登岸台階等,可豁免於「不可填海推定」原則。

根據現時條例,要在維港填海,須符合兩個條件才能進行,即具有凌駕性的公眾需要,以及沒有合理替代方案。然而修例建議剔除不可替代字眼,毋須再提供有力和令人信服證明,只須司長批准便可,環團指有關建議令填海限制變得太寬鬆,恐怕引發很多人申請小規模填海,湧現大量又長又窄的填海地,影響維港面貌,並質疑此舉是為將來交椅洲填海鋪路。

現行條例不准在維港填海的門檻定得太高,不但影響大型基建工程規劃,也窒礙許多小規模填海。當局現在針對問題所在,拆牆鬆綁,以便一些影響輕微的小型海港改善工程得以展開,提升海濱暢達性和增加公共空間,而大規模填海仍要證明具有凌駕性公眾需要。當日制訂條例原意是保護維港,避免海港變得愈來愈窄,並非讓海港原封不動,任由海濱設施老舊,修例只是完善整體海濱規劃,集中發展海濱長廊,增加維港的魅力和活力,讓市民享受海濱長廊帶來的休憩樂趣和便利。

事實上,環保近年日益受到重視,填海會影響海洋生態是毋庸置疑,但環保人士不應因此便立場先行,堅決反對填海。本港缺地,導致房屋供求失衡,樓價高企,市民住得細,住得貴,目前有逾21萬人蝸居在劏房,急須改善居住環境。覓地建屋是當前頭等大事,在眾多選項中,填海造地最具經濟效益,不涉及收地賠償,造出的一大片土地方便日後城市規劃發展,既可興建更多公營房屋,讓市民可住大些、住平些,讓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又可提供更多地方供商業發展,提升本港競爭力。
須從整體利益看待勿只講保育

面對環團的質疑聲音,政府應邀請一些世界知名專家,從環境工程、水文學方面評估人工島應建造多高的海堤,足以抵禦4至5米高的海浪,提供數據來釋除環團對極端天氣來襲的疑慮。同時,當局亦可考慮港英政府時代以公私合營方式,發展如沙田新市鎮模式,由發展商承擔填海費用,換取若干比例土地發展權,便可減輕財政負擔問題。

不管是交椅洲人工島,抑或《保護海港條例》修訂,相信政府已努力在經濟民生、保護海濱發展和保育之間取得平衡,市民應從整個社會福祉來看待填海問題,勿立場先行,應逐個個案審視,該支持的便支持,該反對的便反對。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