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會記錄不記名 有損議會透明度

2023-01-25 00:00

完善選舉制度後的首個立法會已經完成第一個立法年度,議員人數增至九十人,令議會更具廣泛代表性,但新一屆立法會部分委員會卻一改慣常會議紀要做法,改以不具名方式記錄議員發言。當局宣稱這是方便公眾、議員和官員更容易掌握會議流程、討論要點和回應,但這種讓議員匿名發言做法,不便公眾稽查,難以對代議士有效監察,與議會追求透明度背道而馳。當局矢志有為,須加強立法會工作透明度,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立法會各項會議的會議紀要,向來均以具名方式列出不同議員和官員的發言重點,但新一屆立法會卻反其道而行,除了立法會大會和財委會外,各委員會會議紀要不再列出發言議員的名字,改以「一名議員」取代。立法會秘書處解釋,有關改動是基於議員數目由七十人增至九十人後,秘書處人手卻沒有相應增加,面對工作量大增,透過精簡歸納整合與會者的發言重點,是為了方便公眾、議員和官員更容易掌握會議流程云云。
議員應對秘書處新措施說不

然而,有關說法難以令人信服。首先,以往具名記錄議員發言,公眾可一目了然知道各議員對政策的立場,但新措施落實後,只以「一名議員」統稱發言議員名字,若會議上有十多名議員發言,即使翻查附錄,也不會知道是誰,只能翻看會議片段才能知曉。這予人秘書處「精簡」只求方便自己之感,卻對新措施可能為市民和記者查閱造成不便,花上兩小時翻看會議片段的麻煩置之不顧。

此外,議員也不應接受秘書處在沒有知會下便改動議事紀要的記錄方式。即使秘書處推說議員數目增加,每人發言會增加工作量,但並不代表議員在每個議題上都悉數發言,畢竟議員們均有所選擇,相信發言時重質甚於重量,會挑選一些重要和自己關心的議題發言,表達個人看法或提供專業意見。

更重要是,各國均朝着高透明度方向進發,民主政制不但着眼選民用選票選出代議士進入議會,議員不止向政府問責,更要對選民問責,而會議紀要改成不具名,令選民無從稽考發言議員是誰。過往議會透明度很高,但泛民議員卻出於政治原因,刻意在議會內拉布,試圖癱瘓政府運作,完全置公眾福祉不顧。當局進行選舉制度改革,確保只有愛國者治港人士才能進入議會,目的是讓具有多樣性、價值理念更多元化、政治包容性的代議士入局,令議會更具代表性。

將滋事分子踢出議會,立法會組成變得更好,透明度理應更高,可是秘書處卻改動了會議紀要,由過往議員具名發言變成不具名的做法,影響到議事透明度,形同是開倒車。須知議會開會時讓人做記錄,目的是記下誰在會議上就一些重要政策說過甚麼、在決策時誰抱支持態度、誰持反對意見,方便社會監親和問責。若議員在議會經常發表建設性意見或完全不發言,選民便可知道誰在為其服務,誰在濫竽充數,下次在選舉便運用選票向其問責。可是現在會議紀要隱去議員名字,卻妨礙傳媒報道,亦削弱公眾的知情權,從而影響對議會的問責。
削公眾知情權令民主開倒車

今屆議會內均是愛國者人士,令立法行政關係改善,議事廳內與官員劍拔弩張的情形不再,議員提出質詢時不但缺乏尖銳問題,連詞鋒也不慍不火,卻並非好事。議員應謹記監察政府的責任,當見到社會一些不平事件,須扮演一個建設性反對派角色,敢於發聲,務求能對政府起鞭策作用,讓政府知道有甚麼不足之處,盡快跟進並作出回應,經濟民生才有望出現實質改善,而自己才算得上一個及格代議士。

在當下講求問責的社會,監察議員手段若出現倒退,不利民主發展。新一屆政府矢志建立有為政府,應與市民和議員多作溝通,加強透明度,建立更有效議會問責機制,而政治助理充當官員和議員之間橋梁,更應做好分內事,才能事半功倍。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