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人手荒拖經濟後腿 輸入外勞須全盤策略
2023-03-30 00:00疫後復常,港府積極搶人才,不止吸納高端人才,甚至打算輸入建造業勞工,以應對人手荒。勞工組織不能只顧保障自身利益而反對輸入外勞,卻無視建造業以至各行各業人手短缺對經濟復甦的負面影響。這是一個全香港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勞福局局長孫玉菡在立法會接受議員質詢時指,當局正就建造業及運輸業人力需求進行整體規劃,並會在優先保障本地工人就業情況下,積極考慮輸入勞工。發展局亦表明將評估如何應對建造業人手需求,並提出整全策略。據悉,政府正準備參考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畫,准許建造業輸入數以千計外勞,毋須經勞顧會審批。
工程延誤超支拖慢香港發展
港府積極考慮輸入建造業勞工,讓人不感意外,因當前各行各業都鬧人手荒,不少企業不惜提高工資,仍出現請人難的怪現象,若情況持續下去,勢將影響香港復常和復甦進度。當局為了搶人手,以前不敢做的也敢觸碰,不惜拆牆鬆綁,先是修例引入海外培訓的醫生、護士和護理員,現在更將範圍擴大至建造業。
當局急欲輸入建造業勞工,皆因未來幾年本港有很多工程開展,除了要興建公屋、過渡性房屋和簡約公屋外,北部都會區和明日大嶼也將會上馬。可是建造業議會早前發表人力預測報告,指焊接、棚架和鋪磚的熟練及半熟練工人短缺數目,由現時1.5萬人增至2027年的4萬人,至於建築師、土木工程師等專業人士短缺人數,則由4500人增至6500人。再加上建築工人老齡化,全港60萬註冊工人,平均年齡47歲,而青年不願入行,令人手荒變得更嚴峻。人手不足的後果嚴重,工程無法按計畫竣工,隨時出現延誤超支,增加建造成本,並推高樓價,帶動通脹增加,長遠削弱香港競爭力,並拖慢香港發展。
要緩解人手不足問題,當局須採兩條腿走路策略。第一條腿是應用更多新科技在各項工程上,特別是組裝合成建築法,透過在大灣區廠房預製建築組件,再將組件送到工地裝嵌,此技術已應用在興建公屋、過渡性房屋和將藍隧道主橋裝嵌工程。其好處是將施工程序搬到內地進行,除了可減省人手需求,更可減少建築工人在戶外日曬雨淋,省時快捷,又提高安全及效率。業界亦應同時善用建築訊息模擬技術,模擬整個工程項目由開始到完成的施工程序、物流運輸,就可以估計人手、預算、物料,並在前期決定了所有組裝合成建築法組件的設計和施工圖,從而提高效率。
因應市況調整名額釋勞工疑慮
儘管新科技可減省人手,但更多建造工序仍須人手進行。面對嚴重人手荒,業界也須第二條腿走路,就是因應實際需要適度引入外勞,令工程有足夠人手順利開展,避免缺人出現工程延誤。
輸入外勞是緩解各行業人手荒的最快捷方法,但肯定會遭到勞工界反對。勞工界認為這會影響本地工人求職,更令各業界僱主今後倚賴外勞政策,而外勞來港後在哪裏居住也需事先解決,以免加重住屋壓力問題。說到底業界只着眼自身利益,擔心引入外勞會讓僱主壓低本地工人工資,最終令自己受損。須知道當前失業率僅3.3%,已屆全民就業水平,各行業都投訴請人難,若一味抗拒輸入外勞,僱主被逼要高薪搶人,結果推高通脹,長遠不利本港發展。
港府宜與各行業溝通,了解其人力需求規劃,優先聘用本地工人,並着手培訓人手,若短期急需輸入外勞,要求企業與外勞每年續簽合約,並因應市場變化每年再調整名額,釋除本地勞工疑慮。至於外勞居住問題,可參考澳門做法,讓外勞即日往返內地,以節省居住成本,亦可考慮將空置的社區隔離設施租給外勞。
香港疫後全力谷經濟,現在人手荒制約經濟發展,在全民就業情況下輸入外勞,相信是較可取和合理的應對方法,但須有全盤策略,在經濟發展和勞工權益之間取得平衡。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