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非靈丹妙藥 港人旅客消費變成因多

2023-08-15 00:00

香港疫後復常逾半年,訪港旅客雖大幅回升,但經濟復甦力度不似預期,昔日多姿多采的不夜城卻不復再,與內地夜市在疫後如雨後春筍,搞得有聲有色形成鮮明對比。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為此提出搞活搞旺夜市,為香港發展增添動能,引起社會熱烈討論,惟夜市並非靈丹妙藥,若有清晰定位和創意主題,不妨一試,但不能視為提振消費的唯一招數。
港不夜城風光不再須正視

雖然陳茂波沒有對夜市的定義加以解釋,但不少人將此視為類似當年上環大笪地,尤其是一些議員早前倡議港府仿效內地、泰國和台灣大搞夜市來吸引遊客,更紛紛讚好,並提出意見,希望能重振香港夜經濟活力。

即使財爺表示短期會與業界商討合力搞活搞旺夜市,但公眾切勿頭腦發熱,以為大搞夜市,夜經濟自然會好起來,須先搞清楚本港夜經濟熄火原因。首先,疫情改變了市民生活習慣,過去3年在限聚令下,市民寧願叫外賣,減少晚上外出,商戶亦提早關門,令晚上9時旺角、銅鑼灣等旺區街頭冷清,即使疫後復常,仍不改這種習慣。中環蘭桂坊酒吧林立,向來是本港夜經濟的代表,疫情期間多度被逼停業,加上不少外籍人士因個人或公務理由,撤離香港後一去不復返,令酒吧少了一大批常客,以致疫後人流和生意均未能復常。

此外,港府近年不斷宣傳大灣區,鼓勵市民多點北上親自體會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的便利和機遇。通關復常後,市民除了「報復性外遊」外,還會趁周末北上,發現深圳和大灣區的新商場湧現,吃喝玩樂齊備,比起在香港消費,價錢便宜,服務更佳,便向朋友推介,自5月起北上消費蔚然成風,令本土消費模式悄然改變是當局始料不及。

至於訪港的內地旅客人數已回復到疫前7成水平,但消費模式已不再是購物,更多是深入社區追求體驗遊或沉浸式旅遊,大多是即日往返,過夜旅客大減,連帶也影響到夜間零售、飲食生意。內地旅客不願多花錢消費,背後原因相信是內地經濟持續減速,對經濟前景缺乏信心,寧願積穀防饑。

本港夜經濟疫後一蹶不振,成因複雜,有議員認為內地夜市在疫後搞得有聲有色的經驗,值得香港參考。然而兩地經濟情況大不同,內地外貿、投資和消費增長失速,青年失業率高達21.3%,淄博燒烤火熱,帶動旅遊和民眾消費,內地多個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和深圳均紛紛撤銷對地攤嚴格管制,既可谷消費,亦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緩解失業問題。
周詳探討可行性勿生搬硬抄

可是香港幾近全民就業,消費動能減弱是結構性問題,搞夜市能否吸引市民留港和更多內地旅客來港消費,卻是未知之數,港府須與業界仔細探討可行性。畢竟當局在沙士前後亦曾舉辦過上環大笪地、黃大仙騰龍墟,只熱鬧一段短暫時間便無以為繼。因此,當局若要搞夜市,須有清晰定位,即每個夜市各有特色主題,例如可在西九辦夜市,以文化娛樂表演作主題,或在啟德舉辦機場或郵輪為主題的夜市,先進行試點式營運,並對環境衞生管理進行規範,並做好交通配套,若能刺激本土消費或吸引更多遊客慕名而來,才考慮擴大規模。

在客觀經濟大形勢大變下,市民和旅客消費模式也在變,任何有助消費的手段均應考慮,夜市只是其中一個選項,須實事求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決定香港應該搞甚麼類型夜市,若可行,再參考外國和內地經驗,梳理出管理方案,拆牆鬆綁,釋放商販的靈活創意,為旅客和市民提供全新體驗。提振消費的王道之法,始終是對症下藥改善本港經濟,讓市民收入增加,並加大力度開拓新特色景點,吸引更多外籍人士重臨香港工作或旅遊,才是長遠之計。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