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重建可持續 檢視收購補償機制

2023-07-20 00:00

本港市區舊樓老化日益嚴重,不時發生塌石屎事件,而作為舊區重建旗手的市建局,上年度罕有地盈轉虧,並預警虧損情況可能持續好幾年,未來將面臨嚴峻財政壓力。在樓市持續下行的大形勢下,市建局除了積極開拓財源,政府亦有必要檢視已實施22年的同區7年樓齡補償機制,否則市建局難以持續有效營運。

市建局在2022/23年度錄得35.3億元淨虧損,是9年來首次見紅。市建局主席周松崗透露,未來幾年將是市建局收購發展高峰期,預計需要960億元,該局計畫下年度起將現時借貸上限由60億元大增至250億元,並考慮向企業發行綠色債券,以應付資金需要。
樓市下行增市建局財政壓力

市建局自2001年成立以來,除了成立初期、2008和2013年外,大部分時間都是賺錢,因過去20年適值樓市處於大牛市,樓價大漲小回,而虧損年份處於樓市調整時刻,故局方即使高價收購項目,待項目落成時樓價已大幅回升,令項目由虧轉盈。然而,今次財政危機並非周期性般簡單,因樓市持續低迷,息口在高位徘徊,加上未來3至4年的潛在一手供應破紀錄達10.7萬伙,令樓價持續受壓一段頗長時間,不知何時才能見底大幅反彈。故市建局已放風,未來5年將有10個項目招標,因以往是高價收購,在樓市低迷下,預計會虧損20億元,便是已作最壞打算,項目「高買低賣」將持續多年。

事實上,市建局面對着一個很嚴峻的結構性問題,癥結在於同區7年樓齡補償機制。當年土地發展公司(市建局前身)成立時,舊區收樓重建工作阻滯重重,舊樓業主堅持要原區置業,為了提高誘因吸引業主同意收購,當局決定以同區7年樓齡為補償基準,即除了給舊樓業主自住物業市值樓價外,並會加上一筆以特惠津貼方式發放的自置居所津貼,津貼是以同區7年樓齡的樓價作為計算基礎,令收購價變得非常可觀和具吸引力。

在樓市向好時,項目「高買高賣」,市建局仍有利可圖,問題不大,頂多被譏為將重建項目包裝成豪宅出售。可是,當樓價橫行或向下時,問題便開始浮現,由於收購成本高,再加上建築成本上漲和利息開支,項目隨時變成「高買低賣」,虧損收場。
宜諮詢調整7年樓齡基準

市建局行政總裁韋志成最近頻頻開腔,指當初制定同區7年樓齡補償機制時沒有「深思熟慮」,以深水埗兼善里項目為例,收購呎價1.6萬元,惟市價僅每呎最多9000元,質疑為何要動用大量資源補貼業主換樓,而業主卻沒做到應做的樓宇復修,是時候檢討舊區重建收購價,以免資源錯配。

活化市區,目的是改善區內居民生活環境,確保樓宇獲得適當維修,避免塌石屎、塌樓事件發生,危及居民和途人安全。市建局肩負舊區重建重任,須確保其自身營運可持續性,關鍵在於財政自給自足,若舊樓收購價不合理地高昂,倘若每做一個項目便蝕一個,只會造成沉重財政負擔,即使舉債,也難以長期營運下去。資金不斷縮水,收購進度只會放慢,令樓齡逾50年的舊樓重建無期,讓居民每天出入擔驚受怕。

相關政策執行了22年,明顯已不合時宜,市建局從可持續營運角度出發,考慮降低成本,最直接方法是從根源入手,修改收購補償機制,但由於機制是當年政府和立法會制定的,解鈴還須繫鈴人,當局應主動提出公眾諮詢,研究如何優化機制,如將7年樓齡賠償基準調整至10年或15年,甚或研究其他可行的替代方案,確保市建局可收支平衡,市區重建工作可持續開展下去。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