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灣區買宿位養老 做好醫療配套吸引力大

2023-07-10 00:00

本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峻,資助安老院舍宿位長期供不應求,港府正研究將現行在內地院舍買位計畫涵蓋至大灣區9個城市。港府利用大灣區資源,推動跨境安老服務,為在中央輪候冊等候入住資助宿位的長者提供多一個選擇,以解決本身難以解決的問題,但須盡快完善醫療支援配套,並定期檢視內地院舍服務質素,才能讓長者樂意北上安老。
內地宿位成本僅香港1/4

勞福局局長孫玉菡表示,政府有意擴展「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畫」,由現時在肇慶和深圳鹽田港兩所由本港社福團體營運的安老院,擴展至大灣區其他城市有良好紀錄的私營機構營辦的安老院,透過本地安老院與內地院舍合作營運模式申請買位,細節稍後公布。

當局積極推動跨境養老,因本港65歲或以上長者多達150萬人,佔整體人口20.8%,估計到2032年將增至220萬人,但現時安老院舍宿位僅7.4萬個,而輪候資助宿位逾1.4萬人,平均輪候時間最高為31個月。香港缺地,要解決日益緊張的宿位需求,難以靠自己,須善用大灣區資源。

擴大在大灣區院舍買位計畫,對長者和港府都有好處。本港院舍宿位面積幾十平方呎,缺乏私隱空間,活動空間小,再加上住有一些長期臥病在牀的長者,難免易令入住長者心情壓抑。反觀大灣區院舍寬敞舒適,宿位供應充裕,而且居住面積最差也是雙人套房,設備齊全,戶外休憩地方大,戶內多功能活動房間充裕,可供長者聊天耍樂,讓其在遲暮之年仍可享受優質愜意而活躍的退休生活。

更重要是大灣區地多人多,部分院舍更有24小時駐診醫生,營運成本也比香港低。政府在本港買位每人每月要逾1.6萬元,但內地只需4000元人民幣,相當於香港費用的4分之1。對政府而言,用同一筆錢在大灣區買位,可為長者換來更好居住環境、更好照顧和讓更多人受惠。

不過,港人對跨境養老存在一些顧慮,讓長者及其子女不放心。首先,內地院舍選址往往距離市區較遠,雖說隨着跨境交通基建不斷落成啟用,往返變得便捷,但畢竟港人要北上探望住在院舍的父母,除了過關,更要再轉乘交通工具到郊區,長途跋涉,可能每周甚或每半月才探望一次。

政府有意放寬到大灣區私營院舍買位,問題是有關院舍並非本港社福團體經營,營運模式與香港有所不同,市民關注其提供的護理服務是否能做得體貼到位,之前曾否發生過事故。因此,港府和香港安老院在甄選內地合作院舍時,須考慮其選址、照顧經驗、護理服務是否符合要求,並不時檢視其服務質素,讓市民感到安心。

更重要是,港人北上養老的最大顧慮是醫療配套是否完備和收費相宜,因長者大多患有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等問題,一旦跌倒引致骨折,伴隨的後遺症可大可小。在香港,長者若身體不適或中風,消防處救護員在接報12分鐘內抵達現場並迅速送院救治,有需要住院做手術,費用亦相當便宜。問題是當長者在內地安老時中風,從院舍送往醫院過程是否像香港一樣高效快捷,而且是送到醫療設備較完善的三甲醫院,不會錯過救治黃金3小時。
擴醫療券範圍便利長者

內地醫療系統有別於香港,醫療費需自行支付,而大部分長者在香港沒買醫療保險,北上養老須買內地醫保,覺得很不划算,福利不夠好。即使長者醫療券可在港大深圳醫院使用,但並不適用於大灣區其他醫院,令長者覺得醫療配套並不完善。

因此,港府須盡快推動落實醫療券適用範圍擴大至大灣區逾70所三甲醫院,允許用醫療券買內地醫保,便利長者在內地就醫,自然對於北上養老感到安心,既可讓長者頤養天年,政府又可減省成本,亦紓緩本港安老業人手,可謂一舉三得。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