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外勞轉入直路 嚴把關保本地工人權益
2023-06-14 00:00
本港各行各業在復常後均面對人手短缺問題,港府終肯出招,宣布兩項輸入外勞計畫,以紓緩人手荒。建造業和運輸業輸入外勞是意料之內,但26種低技術工程也可以申請輸入外勞卻是意料之外,讓勞工團體擔心中門大開,飯碗不保,故當局在審批時須把好關,並應設定較高門檻和做好配套,既可保障本地工人利益,亦使執行時順暢運作。
有條件輸入門檻要求應提高
港府參考輸入護理員特別計畫方式,毋須勞顧會審批,為建造業、航空業、小巴及客車業分別輸入12,000、6,300及1,700名外勞,而僱主須為輸入外勞每人每月繳付400元「僱員再培訓徵費」,下月起接受申請。當局同時透過優化現有「補充勞工計畫」,暫停執行該計畫下26個非技術、低技術工種不得輸入外勞的規定兩年,令到售貨員、侍應生、收銀員、理髮師等職位將在第3季起可申請輸入外勞。
商界當然歡迎新開放政策,因本港在復常後面對人口老化、移民潮衝擊下出現人手短缺問題,勞動人口由2018年368萬大減至去年346萬,以致航空及跨境客運力只及疫前一半,再加上一些行業結構性問題,青年不願入行,未來幾年又有多項大型基建工程上馬,若人手荒持續逼使業界要提高工資來搶人才,最終只會削弱競爭力。現在當局分兩階段先輸入最逼切行業人手,再輸入不同行業低技術外勞,以解燃眉之急,保住競爭力。
不過,勞工團體對政府繞過勞顧會,直接輸入外勞,並且準備下一步輸入26個低技術工種感到憂慮,擔心僱主會設法大規模輸入外勞,來壓低本地工人工資。整體而言,當局把輸入低技術外勞大門敞開,究竟是不想就個別工種缺人逐一鬆綁感到麻煩而簡單地一併處理?還是這些工種人手短缺已到了很嚴重階段?故當局須加強解說,哪些行業有實際需要,並在審批時嚴格把關,不容僱主鑽空子,應考慮設有時限,定期檢討實際需要,避免讓打工仔產生飯碗不保的感覺。
當前輸入建造和運輸業外勞已如箭在弦,政府須着手處理好一些可能出現的問題。首先須解決外勞住宿問題,避免擠佔緊張的房屋資源,推高樓價或租金。對建造業僱主來說問題不大,按工地位置作出彈性安排,就近機場或邊境口岸,可採即日深港往返通勤,若地盤偏遠,則安排入住工地或中央宿舍。對跨境巴士公司而言也較易處理,安排內地司機每天最後一程車回內地,順道回家休息,翌日駕車來港開工,但對小巴來說,須盡量安排好更表,避免外勞駕駛晨早更,否則便要提供宿舍,自然會增加營運成本。若做得好,可為下階段引入其他行業外勞起示範作用。
至於輸入小巴司機,當局所訂門檻非常低,持有1年非本地駕照便可申請,也未提是否設有年齡限制。即使港府規定輸入內地司機須在港接受職前訓練,駕駛考試及格和熟習路綫後才能執勤,問題是若司機年紀太輕,擔心其愛開快車,若駕駛年資淺,又不熟悉本港街道和路面交通情況,一旦在馬路上遇上突發事故,未必有能力應付,對乘客及行人安全構成威脅。因此,港府須密切監察營辦商對內地司機所提供的職前訓練是否充足,甚或既然現時有條件輸入外勞,應考慮提高門檻,規定要有3年以上駕駛經驗,讓乘客更安心。
加強培訓改善環境吸引新血
長遠而言須培訓本地勞工,關鍵是政府是否能推出新政策,吸引青年加入運輸及建造業、一些涉及體力勞動或厭惡性行業,以應對長遠發展,而職業再培訓局所提供的課程是否夠實用,幫助學員學習新技能,在轉行後有更大發展。
輸入外勞勢在必行,商界和勞工組織均需實事求是,不應將此當成恆常化措施,應加強本地培訓工作,並尋求產業升級方法,利用科技提升生產效率,並改善工作環境,才能解決青黃不接問題。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