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會改制重新上路 做好實事改善民生

2023-07-07 00:00

立法會昨天三讀通過《2023年區議會(修訂)條例草案》,透過重構區議會組成方法,對過去多年變形走樣的區議會制度進行糾偏,讓其能回歸諮詢及服務社區的原有職能。市民期望改革後的區議會,不管是委任還是民選議員,以務實有為的心態參與地區事務,為居民做實事,致力改善民生。

議員經過兩天辯論,在表決時一致投票通過法案。來屆區議會470席,將會由委任制、間選和分區直選產生,按442的比例組成,參選人士須符合愛國者治港原則,並通過提名機制和資格審查制度甄選。
撥亂反正提升地區治理能力

今次改革有兩大重點,第一是去政治化,讓區議會回歸諮詢性質的初心。區議會在1982年成立時,充當政府和地區居民之間的橋梁,在地方治理過程中扮演諮詢、溝通和監督角色,但其後當直選議席不斷增加,區議會變得政治化,將政治議題凌駕地區事務,偏離其原有角色,在2019年黑暴事件中當反中亂港人士進入區議會後更公然宣揚港獨,危害國家安全。因此,這次修例改變組成方法,並引入資格審查委員會,確保只有愛國愛港人士才能參選,務求將亂港勢力摒諸門外,從根本上糾正過往問題,為折騰香港多年的政治鬧劇劃上終止符。

第二個重點是重回行政主導。新制下,18區的民政專員兼任區議會主席、3個地區委員會及關愛隊的領導,更好地統籌3者意見,避免資源重疊。再加上港府設立地區治理領導委員會,統籌和指揮各政策局和部門的地區工作,以便更快速回應市民訴求,解決各區的環境衞生問題。

區議會改制後,民選議席減少,委任和間選議席大增,有聲音質疑民主倒退,更擔心委任議員毋須向選民負責,為了爭取連任,可能在區議會上唯政府是從,在處理居民投訴時不太上心,以致未能發揮為民發聲的應有角色,由過往一味講求民粹的一個極端,走向不作為的另一個極端。

不過,這些疑慮可能被刻意誇大。民主元素固然重要,但並非地區治理的目標,因居民更着眼是如何改善區內環境、交通等民生事務,意見能迅速反映給政府,訴求可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

至於民選議員比委任議員對服務居民更上心也是謬誤,有官員反映,部分民選議員只在選舉時出現,選後或開會時卻不見蹤影。事實上,社會上有一些有志為港服務的專業人士,之前眼見亂港勢力在各級議會上叫囂謾罵作風而卻步,隨着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的選舉制度,讓他們更願意循不同渠道參與地區事務。

因此,改制後進入區議會的委任和間選議員,為免讓人看扁,更應積極有為,在協助居民解決地區問題時,應利用其豐富經驗、專業知識和創意思維,向政府提供新穎而務實可行的意見,使區議會的聲音變得更多元化和高效,提升基層治理效能,讓人耳目一新。
速訂指引更好監督議員表現

港府為了加強對區議員問責,改制後將增設履職監察機制來評估議員表現,不但統計其出席率,更會評估其在地區事務上作出甚麼貢獻,若其表現不符公眾期望,在收到投訴後會展開調查,並按調查結果作出合適處理建議。當局宜盡快制訂有關區議員表現的行政指引,讓委任、間選和民選議員都明白有一套客觀、清晰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時刻鞭策自己要貼近居民、服務居民和掌握好地區民情等工作。

區議會改制後,政府多了途徑廣納不同社會背景和資歷人才,發揮橋梁角色,協助政府落實地區政策,並做到下情上達,高效解決社會民生問題,為良政善治開新篇。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