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國際教育樞紐 香港正當其時

2023-07-03 00:00

特首李家超提出,利用本港高等教育制度良好基礎及優勢,發展鞏固香港成為國際高等教育的區域樞紐。近期,發展國際教育樞紐成為熱門話題,從立法會議員、教育組織,到教育局局長,紛紛提出各種設想建議。

這些建議角度與側重點不同,從擴大宣傳、配合搶人才、增加大學本科非本地生名額,到吸納鄰近地區中小學生,以解決本地生源不足需要「殺校」等問題,不一而足。香港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礎與資源,而內地以及其他鄰近地區學生對國際升學又需求殷切,現在正是發展國際教育樞紐的良好時機,應該乘勢而上。
有條件打造自家教育品牌

教育對增強國家軟實力和拓展國際影響力,重要性不容忽略。早在二○○九年,特區政府就將教育列為六大優勢產業之一,提出發展「區域教育樞紐」,但多年來只見外國教育機構來港舉辦展覽,香港很少去外地舉辦教育展。

香港擁有優良教育體系,具備兩文三語和國際化優勢,在去年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THE)中,本地五所大學打入全球百大;《金融時報》(FT)的學科排名,多所本地大學亦名列前茅。基礎教育方面,中學文憑試(DSE)資歷,已獲近三百所海外院校認可,港生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PISA)三個範疇排名前十,香港誕生過不少國際預科文憑試(IB)「狀元」。在在說明,香港有條件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並具備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的條件。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鄧飛早前建議,因應本港學童人口持續下降,應引入東南亞或內地學生,並從私立及直資學校做起,再擴展至津貼學校。他三月更帶隊去菲律賓「搶學生」,向當地華僑宣講香港的優質教育,稱這是解決「殺校」的長遠之道。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則認為,教育首要是培訓本地人才,學生成長還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家人的關愛等。她建議要「省靚招牌」,有系統地宣傳推廣本港優質的國際學校,可以提供不同國家課程;配合發展「八大中心」對多元人才的需求,本港已與海外不少地區簽署合作備忘,未來亦考慮吸納更多高端人才與「一帶一路」沿綫學生。

兩者側重點雖有不同,但並不矛盾。發展教育樞紐,需要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英美等發達國家的教育產業,亦是經過百多年積累,才有今日的成就。發展教育樞紐,亦要抓住機遇。受疫情和地緣政治影響,內地學生近年留學歐美都受影響,「就近留學」成新趨勢。
應設跨部門小組統籌工作

據統計,在東南亞留學的內地學生人數已達十萬之眾。香港在爭取內地學生方面,已然落後於星馬泰。但香港仍具獨特吸引力,去年內地來港升學的申請人數較前年上升,其中嶺大、浸大的內地報名人數,分別增長六成及五成,港大的內地生錄取比例更高達五十比一,內地學生來港參加DSE考試人數近年亦大增。這些都為香港的教育產業發展提供了良機。

發展教育樞紐,不能僅靠食老本,本港的教育、土地、房屋、入境等政策均須做好配套。因此,僅靠教育局推動並不足夠,政府應設立跨部門小組,統籌相關工作;在擴大海外推廣之餘,應增撥資源,發展寄宿學校;可與各種國際考試組織合作,發展國際考試中心及應試補習中心;除大學外,亦應鼓勵自資大專、國際學校、直資名校發展大灣區分校,以解決本港土地不足問題;配合搶人才,到東南亞與內地去「拔尖」,同時在入境政策上鼓勵留學生及專才家人移居香港。若可在發展教育樞紐「搶人才」的同時,紓緩本港的「殺校」危機,何樂而不為?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