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員收入低微 絕非打假波藉口

2023-05-17 00:00

愉園曾是本港老牌足球勁旅,可是近年不斷走下坡,昨天更有多名球員參與非法外圍賭博的「打假波」貪污集團賄賂而被捕,令球迷大感震驚和欷歔。本港足球壇屢爆假波案,歸根究柢是球員收入低,經不起金錢誘惑而受賄。球員收入需要改善,但絕不是打假波的藉口。當局宜增加資源,協助足球商業化,讓球會提升球員表現,吸引更多觀眾入場,才是增加球員收入的最佳方法。

廉政公署接獲舉報,指愉園某些球員懷疑有貪污行為,經調查近一年,終採取近年最大型執法行動,拘捕23人,包括一名教練及11名球員、多名收受非法外圍投注的「艇仔」。據悉,貪污集團透過控制愉園的表現,讓教練和球員用暗號溝通,例如拉高或拉低襪子示意球員進攻或主守,來操控賽果,並在外圍落注,從而獲利。每名球員會按其表現獲取幾千元至一萬元賄款,有球員甚至在外圍落重注,雙重獲利。

本地球壇近20年來多次爆出打假波醜聞,最轟動的是1997年港隊出戰世界盃外圍賽時消極作戰,但始終不及今次嚴重,因愉園曾有打假波的前科,2014年有職業球員打假波而被拘控,卻沒有吸取教訓,今次整支球隊竟有一半球員參與打假波,弄虛作假程度之嚴重令人咋舌。球員在球場上較勁,輸了只能慨歎技不如人,但在比賽時集體弄虛作假,卻是可恥行徑,足總主席貝鈞奇更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來形容打假波,凸顯問題非常普遍。
輸波並不丟人 集體造假可恥

事實上,打假波在國際球壇司空見慣,因涉及賭波集團在背後操控,但港足近年走下坡,入場人次減少,更易造假,吸引非法外圍集團覬覦,而香港球員願意出賣其鍾愛運動,一言蔽之是窮之過。港府近年大力推動運動,但足球始終無法像劍擊、游泳、乒乓球等運動般風光,因後者的運動員可透過十年磨一劍方式,經過艱苦訓練在國際比賽上奪得獎牌,不但獲得巨額獎金,還獲邀做代言人拍廣告,財源滾滾來,而相關運動其後亦會獲得政府投入更多資源發展。

反觀,足球是講究團隊合作默契的團體運動,不少熱愛足球的青少年加入球會,目的是希望他日憑着精湛球技獲得做正選球員,繼而加入頂級球會踢港超聯,即使是當後備球員也在所不惜。可是職業球員收入微薄,僅幾千至一萬元,後備或業餘球員更可能沒有收入,出場作賽只有車馬費,平日只能靠兼職維生。正因為收入微薄和不穩定,部分球員有感於黃金歲月很快過去,對足球的熱情也慢慢被消磨,最終難敵金錢誘惑,為了餬口而不惜與非法外圍集團合作。

然而,收入微薄並非打假波的藉口,正如其他運動員投身任何運動,都是出於對運動的熱忱,為奪牌而奮鬥,付出的努力未必一定有回報,只求曾經為理想而打拼。香港足球在1950至1970年代曾經風光過,是亞洲足球壇勁旅,之後每況愈下,令入場觀眾大減。球員要改善收入,只能通過努力訓練,在球場上與隊友合作無間,踢出精采球技,自然可吸引更多球迷眼球,甘願掏腰包入場觀看球賽,球會收入增加,自然會增加球員的薪酬,當球員有可觀收入,也不屑為幾千元賄款而冒險打假波,影響到個人以至球會聲譽。
建立產業鏈將足球餅做大

球會可透過足球商品化,禮聘出色教練提升球員的體能和球技,培訓到自家球星,並在社交平台推出新的宣傳方法,吸引更多球迷入場看球賽,並物色更多贊助,令球會有錢提高球員工資,更有資源進一步培訓具潛質的青訓小將。若本地足球產業鏈能搭建起來,甚至可像外國球會般藉轉售球員獲利,便有機會將香港足球這個餅做大做強。

打假波影響到香港足球圈的形象,當局須嚴懲涉案的行賄和貪污人士,從而起阻嚇作用,讓球員提升球技,每場均努力表現,自能贏得球迷捧場,使本地足球得以重拾昔日光輝。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