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為政府結合市場力量 冀為港開新篇

2022-10-20 00:00

特首李家超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以「為市民謀幸福、為香港謀發展」為題,全面講述其施政理念和願景,並以破格創新思維為未來發展作出多項規劃,提升香港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下的競爭力,並致力解決一些積累已久的經濟及社會問題。市民期望當局能迎難而上,一一落實這些政策,讓香港經濟成功轉型,民生改善。

李家超在《施政報告》內至少在創科、文藝創意產業、文藝設施、基層醫療健康、運輸策略、青年等六大方向提出發展藍圖,而這些規劃有些是跨越十年,反映其正為香港未來發展布局進行長遠而全面規劃,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亦配合香港實際情況,增強打造八大中心的動能,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為本港產業多元化打下基礎。
結合市場高效力量增競爭力

綜合整份《施政報告》,至少展現出三個特點。首先,創新破格。面對疫情肆虐,外圍經濟急速轉差,環球滯脹風險日增,世界各國都視創科為未來增長動力,不惜全力搶人才,而港府亦明白到過往的招攬人才招數已經過時,不得不主動推出一些破格措施,如設立人才服務窗口,由政務司司長統籌招攬人才策略,目標是每年吸納至少三萬五千名人才,而高薪、畢業於全球百強大學人士是重點對象,並在十七個境外辦事處設立招商引才專組,主動接觸目標企業和聯繫百強大學,亦為在本港置業成為永久居民的人才退還兩項印花稅。

土地房屋短缺是本港老大難問題,《施政報告》提出多項創新措施,包括推出全新的簡約公屋(即過渡房屋),利用組裝技術在未來五年建造三萬伙,雖然實際輪候時間沒變,但至少加快改善輪候人士的居住環境,讓其早日脫離劏房日子。同時,《施政報告》亦訂立具體關鍵績效指標(KPI),提出將六年輪候公屋時間「封頂」,承諾四年內將輪候時間由六年縮短至四年半,並為公屋新建單位面積「封底」,反映當局銳意解決基層上樓難的決心。

在增加房屋供應,李家超亦希望能善用市場力量,透過鼓勵私人發展商參與興建出售資助房屋,可能重啟之前私人參建居屋,甚或鼓勵發展商改劃其擁有的私人土地興建居屋,而政府提供地價優惠,詳情稍後公布,但目的是多管齊下,透過市場高效運作令建屋提量、提速、提效、提質。

第二,讓政府結合市場高效模式。《施政報告》提出成立類似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將之前成立的香港增長基金、大灣區投資基金、策略性創科基金及新成立的三百億元共同投資基金匯聚歸一,由政府主導投資策略產業,吸引和助力更多企業在港發展。其實前特首梁振英十年前已提出成立「港版淡馬錫」投資關鍵企業和產業,但遭政府官員反對而擱置,現在李家超突破阻力,冀能借助市場運作進行選擇性投資,促進一些具潛力的創科產業發展。

第三,體現團隊精神。李家超收到七千份建議書和聽取三十多場諮詢會意見後,與司局級官員多次開會,反覆研究和磋商,才寫進報告,是官員集體努力成果。他還在日常決策引入紅隊概念,讓部分官員扮演反對角色,透過批判政策,讓團隊檢視決策和執行上可能會出現甚麼紕漏,從而提早堵塞漏洞,優化決策過程。
吸人才誘因不足須不時檢視

搶企業、搶人才是整份《施政報告》的重中之重,力度之大也是前所未見,因當局明白到過往政策無法留住人才,問題癥結在於本港產業太單一,欠缺創科相關職位,因此李家超不但要引入重點企業,還致力完善創科生態圈,推動科研成果商品化,再配合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資金扶持,冀能形成完整創科產業鏈,對人才起虹吸作用。問題是,非港人置業沒稅務寬免,單是提供簡化簽證、子女教育安排,能否吸引人才來港成疑,當局須不時檢視成效,並因應人才實際要求作出彈性調整。不過,面對內外交困下,港府須迎難而上,若甚麼都不做則註定失敗,若破格做還有成功的機會。

市民樂見李家超提出多項增加發展動能的新舉措,提升核心競爭力,並致力解決深層次問題,又訂立一百一十個指標包括KPI,冀能推動落實相關措施,推動香港經濟再闖高峰,市民安居樂業。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