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參加太空人選拔 港產科學家要比天高

2022-10-05 00:00

上太空不再是港人兒時夢想。國家首次開放載荷專家予港人參與選拔,只要成功入圍,便有機會乘坐火箭衝出地球,進入中國太空站,一嘗當太空人滋味。港產太空人將夢想成真,顯示國家不但肯定香港科研水平,更信任香港的科研人員。而在芸芸科研人員中,相信「港漂」可能在人數上佔優,但「本地薑」亦應踴躍參與,為國家航天事業作出貢獻,而港府更應把握這次契機,大力推動航天教育、科研和產業發展。

國家第四批預備太空人的選拔工作已展開,共選拔十二至十四人,包括七至八名航天駕駛員、三至四名航天飛行工程師,以及兩名載荷專家。有別於過往,載荷專家首次開放予港澳人士,申請人須為香港永久居民,在生物學、醫學、物理學、機械工程等相關領域具有博士學位,且有三年科研經驗,年齡介乎三十至四十五歲,高度和體格都有一定限制。港府由明天起一連三個星期,透過本地多所大學和政府研究中心展開招募工作。
「港漂」人數佔優未必穩勝

國家向來只在軍中選拔太空人,今次開放予港人參與,是對本港科研已達到世界級水平予以充分肯定,並用實際行動鼓勵青年科研人員參與國家發展。事實上,本港一直積極參與國家航天事業發展,例如理工大學團隊研發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幫助「嫦娥五號」在月球表面採樣返回任務,而「火星相機」則為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提供技術支援。

本港科研界一直以為自己的科研成果應用在太空探索任務已到了極限,從沒想過有機會以載荷專家身分親自上太空做實驗,對這突如其來的難得機會都大感興奮。不少科研人員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但相信「港漂」在是次選拔會佔了一定優勢。港人向來務實,過往香港不重視科研,不少尖子都會在大學選修一些有「錢途」學科,如醫科、計量金融學、會計等,一畢業便可投身職場搵真銀,從事科研的寥寥可數,以致博士生主要以內地生為主。

正如有份研發「火星相機」的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主任吳波教授,去年曾感慨地指,在其十多人團隊中只有一名土生土長的港產博士畢業生參與其中,希望將來可提升本地學生對航天研究項目的興趣,若有一半香港學生最好。

即使博士研究生以內地生為主,但港產博士生不要因此而泄氣,更應積極報名參與,因選拔非常激烈,不到最後一刻也不知鹿死誰手,而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亦表明,選拔過程中不會偏向有內地背景的新香港人,只要是香港永久居民,都是公平競爭。港產太空人一旦成真,相信會激發更多本港年輕人對修讀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和科研的興趣熱情,中長期可望扭轉現時內地博士生與本地博士生比例不均現象。
用好航天科技商機無限

國家航天任務頻仍和多元化,香港人將來有更多機會上太空,相信會有更多大學開辦與航天相關的本科及碩士課程,為本港以至國家提供更多航天專才,而航天科技可為本港經濟提供更多商機。創科工業局局長孫東指出,北斗衞星導航系統產值估計三年後高達一萬億元人民幣,香港還沒有相關系統,若能盡快將這部分發展起來,可望成為一門盈利豐厚的產業。

港府宜趁着這股熱潮加強STEM教育,為本港培育更多創科人才,再加強與內地創科發展,令本地科研成果商品化,做大做強創科產業,既有利創科發展,亦有助本港經濟轉型,改變社會和家長一向只以做醫生、炒股致富的想法,為未來一代提供更多就業選擇。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