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賢 - 從關愛到自愛 以「台」代「尺」|談經論學

2023-12-03 12:52

馮漢賢 - 從關愛到自愛 以「台」代「尺」|談經論學
馮漢賢 - 從關愛到自愛 以「台」代「尺」|談經論學

「關愛」是教育局提倡的10個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之一。在局方於2021年發出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文件中,便這樣形容:關愛是「用關心和愛,理解別人處境和需要。培育學生關愛,能以親切和關懷的態度與家人、師友相處,推而廣之能關心社會弱勢社群的福祉,甚至愛護天地萬物……」

筆者對以上演繹十分贊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確實應該培養學生的關愛精神,期望他們要多關懷他人(近至家人、朋友,遠至社區上素未謀面的人)。然而,筆者發現在以上引文中,好像缺少了其中一個重要的關愛對象,你們發現到嗎?你可能會想:「已說到由近至遠,由家人至天地萬物,怎會還有遺漏呢?」答案是有的,就是「自己」。

近年,多項調查發現,青少年壓力指數持續偏高,精神健康問題亦見嚴重,當中不少對人生和生活有較為消極的想法。因此,在我們教導學生要多關愛別人的同時,其實也應鼓勵他們愛惜生命、熱愛生活——「自愛」。那老師又可如何幫助學生更「自愛」呢?本篇,筆者嘗試借「尺」談之。

社會上,到處都存在着「比較尺」,在學校也不例外,如在「學業尺」上的你優我劣,彷彿只要在尺子上落後短板,就等於己不如人,失去自信、自尊乃至自愛。為了避免這個情況,學校和老師應更盡可能地以「台」代「尺」。「台」是指平台,「尺」必分長短,「台」則可沒分優劣,大家都有位站。例如,學校可以設立更多課外活動選擇,讓學生參與所好,發揮所長;又例如,學校的生涯規劃可因應學生的個別情況,引導他們向着自己更合適的方向發展。

總體而言,青少年心理成長問題錯綜複雜,須多管齊下。除了預防性及補救性工作外,發展性工作也必不可少,通過發展自我、發揮所長,可讓學生建立自尊、自信,「自愛」的態度便較易形成。電郵:[email protected]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副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老師、卓師會德育及公民教育範疇召集人。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12月1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馮漢賢 - 共通能力的培養|談經論學

馮漢賢 - 記憶在學習中的角色|談經論學

馮漢賢 - 前置方法 後設認知|談經論學

馮漢賢 - 提升學生驅動力的三常法|談經論學

馮漢賢 - 校外評核 自我完善的契機|談經論學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