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賢 - 微動力|談經論學

2023-06-30 15:54

大家或許試過剛開始參與一項活動(如運動/興趣/工作)時,會覺得自己十分喜歡它,感到很有熱情。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就會有所變化,認為這活動不如自己想像般有趣,因而不再有動力參與了。

當然,產生以上轉變的原因有很多。本篇將會與各位探討其中一個重要因素,這亦是一種能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概念——微動力。

微動力,是指細微但足以推動我們向前的力量。例如,A同學今年加入籃球隊,喜愛上了該運動,對參與練習和比賽產生了無比的動力,但以上說法未提及他的動力來源。他喜歡打籃球,可能是因為他本身喜歡這項運動(籃球),也可以是由於他享受團隊氣氛(與教練和隊員間)的互動,亦可以是基於他想追求參與比賽競爭的緊張刺激。這種尋索,就是辨識微動力的過程,而不僅是「我喜歡,因為我喜歡」。

找出微動力,是要精準了解自己對做某事產生動力的具體原因,從而弄清楚自己在甚麼情況下,動力會增減。而當日後做某事的動力消減時,也知道是甚麼原因導致(如與隊員性格不同或教練沒報名參與很多比賽等);相反,如想更投入其中時,亦可以通過激發微動力(如喜歡競賽的,就可報名參與更多比賽)來達至。

在學校,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微動力所在,除了能讓他們加深自我認識外,亦為他們作出升學及擇業決定時,提供重要的依據。因此,除了參與不同類型的性向參試(如九型人格、RIASEC)來了解自己強弱、長短和偏好外,也建議學校可通過不同類型的活動,啟發學生從自己喜愛(有動力)和不喜愛(沒有動力)做的事情中多反思,想想這種背後的微動力。

電郵:[email protected]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副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教師、課程發展議會學習領域委員。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6月30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馮漢賢 - 情景與習慣 自制力之根基|談經論學

馮漢賢 - 冒牌貨與紙上談兵|談經論學

馮漢賢 - 一致性溝通 促進親子關係|談經論學

馮漢賢 - 與孩子對話的4種姿態|談經論學

馮漢賢 - 教育子女的剛與柔|談經論學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