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漢權 - 教學評估與文明之間|教育現場

2023-06-29 15:45

香港與內地比較,教學評估起步較早,距今少說已有20多年了。評估促進教學、建立問責,無論從學生成長、學校管理到外界對學校的認知認受,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從評估的理論、實踐、反饋的全綫循環發展看,香港採用的都是西方特別是英國的那一套。背後反映的,當有濃厚的英國教育式的文化。學校評估針對的,教學與學校管理的各方技術改善,是為重點。

西方評估及其背後反映的文化,確有部分可取之處。但回歸已26年了,從文明互鑑的大視野來看,究竟中國式的現代化,並由此反映的價值觀及文化,是否應反映在香港的教育評估里面,反映在教學現場,彼此互動,從而讓師生更有香港情懷、國家觀念及世界視野。

筆者想起美國學者亨廷頓,大半生都在研究各地文化與文明,其巨著《文明衝突論》至今仍然影響學術界。他認為21世紀的大戰,不會發生在國與國之間,而是會發生在文明與文明之間。他也有奉勸美國要重塑和諧的國內與國外關係。

但他的理論,若落入自私貪婪政客之眼,雙手就會祭起文明旌旗,更將文明劃綫劃界,定正邪,判高低,然後糾合夥伴,展開文明的征服之旅,而兵由此起。很明顯,今天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幅提升,是與教育長足發展有密切的關係,而國家大力提倡全球「生命共同體」,是共生、共存與共用的和諧生活的實踐。

事實上,「生命共同體」的教育價值觀,中國傳統社會早已有之。《禮運大同篇》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而儒家理論,國人皆懂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早有論述。這也是代代口言相傳,研究文明的學者,常有提及的「重疊共識」。

香港學校的評估發展,需要苟日新,若要真正實踐評估促進教學,而教學最重要是建立學生的全人發展,如是,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是很重要的一環,教育的評估內容,也要將中國文明元素加進,從而優化教育。


何漢權
作者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長期關注學生全人成長及教學專業發展課題。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6月29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延伸閱讀:

何漢權 - 泥土團|教育現場

何漢權 - 口講有憑|教育現場

何漢權 - 家學.家教.家風|教育現場

何漢權 - 千秋難論定|教育現場

何漢權 - 志業|教育現場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