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經論學|間隔交替 促進學習

2023-01-13 15:37

對於如何有效學習,很多人都抱持既有的想法,例如不能拖延,要在短時間內不斷複習才能鞏固記憶。然而,這些想法是否理所當然、不證自明呢?相反,不少人認為低效的學習方式,又是否真的一無是處呢?本篇,筆者將會介紹兩種看似強度不高,但事實上已經過實驗證明是能提高學習者學習效率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間隔重複法(Spacing repetition)。如上述,人們普遍認為要熟練特定的知識、技能,學習者就要集中火力,打鐵趁熱,在短期內不斷學習、操練或複習。然而事實並不一定如此。心理學家塞西爾.阿萊克.梅斯提出間隔重複法,認為與其在短期內密集學習或複習,不如相隔一段時間(如一天、兩天、四天)間斷進行,對長期的學習成效會更有幫助。例如研究人員曾以醫科生為對象進行測試,其中一半學生在一天內連聽四堂課,另一半學生則分開四個星期,隔周聽課。結果發現,隔周聽課的醫科生表現較為優異,而連續聽課的學生很快便遺忘了課堂所學。

第二,交替學習法(Interleaving learning)。筆者也以一個學習實驗說明之。有兩組學生同樣學習四種立方體形狀:楔形體、橢圓球體、球狀圓錐體及半圓錐體。研究人員讓一組學生連續計算四道楔形體問題,才再解另一種立方體的問題;另一組則不按順序解題,四種形狀的題目交替出現(即交替學習)。即時結果是,連續解題的學生的正確率(百分之八十九)較交替解題的學生(約百分之五十)高。然而,在一個星期後重新考試,連續解題的學生的正確率降至百分之二十,而交替解題的學生則提升至百分之六十三。

以上兩個學習法,做法各異,但是同樣帶出一個重點:要學得好、記得到,就需要適度作時間間隔和交替學習主題,讓腦袋有喘息和換檔的空間。「臨急抱佛腳」等短期高強度策略,從長遠的學習角度來看,並不可取。

電郵:[email protected]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副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教師、課程發展議會學習領域委員。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1月13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談經論學|疫情下的學習

談經論學|賞罰的藝術

談經論學|學會讚美的藝術 推動孩子努力向前

談經論學|藉參與卓越教學獎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談經論學|資訊素養——高慢多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