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光首推原創粵劇 師生演繹建校艱辛

2023-06-27 12:38

逾150年歷史的真光書院,在香港有4所中學,但建校時間各有不同。Elsie知道,位於九龍窩打老道的真光女書院,為慶祝建校50周年,故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開放日、視覺藝術展、感恩崇拜暨真光小禮堂及未來教室啟用禮、生涯規劃分享會及感恩聚餐等。

真光女書院校長譚劍虹(前右一)和音樂及藝術發展科主任謝穎心(前左一),希望透過原創粵劇,推廣中華文化。
真光女書院校長譚劍虹(前右一)和音樂及藝術發展科主任謝穎心(前左一),希望透過原創粵劇,推廣中華文化。


藉機推廣中國文化

最特別的是,該校將於本周四(6月29日),在西九龍文化區的戲曲中心大劇院,舉行兩場「數算恩典——50周年校慶綜藝表演」,當中除了有原創的無伴奏合唱音樂劇場外,還將上演全港首齣校園原創粵劇《創校傳光記史詩》,全劇由學生主演及包辦器樂鑼鼓演出,故事講述真光校祖那夏理於晚清年代,隻身從美國來華傳道,並建立真光書院的真人真事。

Elsie曾欣賞不少學校的戲劇表演,當中包括英語音樂劇和粵語原創話劇,今次由真光女書院的師生共同演出粵劇,而且是原創粵劇,的確甚有新意,所以早前到了該校看學生綵排,希望先睹為快。

據即將於本學期後退休的校長譚劍虹講,籌辦原創粵劇的構思始於一年半前,目的除了是講述校祖創校的故事外,還希望推廣中國文化。「真光有逾150年歷史,有深遠的文化傳統,所以慶祝真光女書院建校50周年時,都從有關方向出發,加上現時要推廣中國文化,所以當時就研究粵劇是否可探索的方向。」

經過一輪商討,包括尋找粵劇圈中人協助,真光女書院首個原創粵劇演出才可成事。譚校長表示,故事的主題,圍繞校祖建校初期的重要事情,特別是當時中國社會建立女子中學的困難、女性社會地位價值的衝突,以及當時中國對洋人傳教的不同反應等等,「沒有她(校祖那夏理),就沒有真光。希望藉中國文化表演藝術,表達對校祖的敬意之餘,也讓同學和來賓,知道更多真光的故事。」

真光女書院的原創粵劇《創校傳光記史詩》,講述校祖那夏理創校的故事。
真光女書院的原創粵劇《創校傳光記史詩》,講述校祖那夏理創校的故事。


唱腔做手有板有眼

音樂及藝術發展科主任謝穎心表示,是次參與粵劇演出的師生共有30位,包括26位學生和3位老師,譚校長亦會粉墨登場。至於音樂部分,則有中樂團和敲擊樂隊的成員,演出的樂器有琵琶、揚琴、中胡、高胡、二胡、嗩吶等,有學生更特別去學洞簫、三弦等等,希望配合演出。據譚校長講,他的戲分不多,旨在希望於退休前,與學生經歷演粵劇的過程,同時借機增加對中華文化的認識。

Elsie當日有機會看到《創校傳光記史詩》的綵排,知道絕大部分同學均是首次參與粵劇演出,但經歷長時間練習後,她們的唱腔、做手和身段,已經有板有眼。據飾演校祖那夏理的女生謝思晴講,原來她是2018年畢業的校友,本身5歲已開始學粵劇,至今最少有15年做粵劇經驗,不過過往她主要是反串當小生,今次唱子喉做花旦兼主角,對她來說也是個挑戰,但很感謝母校給予機會和信任。

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對首次學演粵劇的學生來說,要掌握粵劇的基本功和唱腔都不易,其中讀中四的龍騰悅說,一般粵劇演員,要練3年基本功才可上台,但她們要濃縮至半年,就要踏上台板,真的有些難度,「之前每日先要有半小時訓練,才開始排戲,當中很多基本功都是初接觸,例如『走圓台』,都練到肌肉痠痛。」

中三的周曉晴則指,學唱粵劇後,竟意外改善她的懶音。「我本身是合唱團成員,學唱粵劇後,發現兩者不是同一種唱法,粵劇的唱法講求咬字,廣東話的字要咬得很清楚,所以在過程中,也改善到我的懶音和發音問題,讓我說廣東話時也清晰些。」

在參與演出的老師和學生中,不少均是首次參演粵劇。
在參與演出的老師和學生中,不少均是首次參演粵劇。

 

此劇的導演黃錦梅和編劇周潔萍,擁有多年參與粵劇的經驗,是次作為真光女書院的外援,首次參與原創校園粵劇,有機會向年輕人推廣傳統中國文化藝術,感到有意義。周潔萍表示,創作劇本時,要把真光校祖那夏理創校故事,濃縮到只得20多分鐘,加上希望想多些學生參與,在如何分配角色方面都有難度。「劇本是根據校祖的回憶錄內,把建校的故事重組,並重點表達。」她指編寫劇本前,亦會跟由學生組成的劇本意念小組傾談,了解校方希望表達的重點,當中不乏真人真事,例如開校時收生遇到的問題、校舍曾遇火災等等。

謝主任同Elsie講,希望透過這次機會,可讓學生認識粵劇。「粵劇是很難推廣的,因平日可看的折子戲,如《帝女花》,歷史遙遠,學生感覺離身,對她們而言會很悶;但如演出自己中學的歷史,加上是原創,學生則會感到很親切。」她認為如想在學界推廣粵劇,不能只做折子戲,所以期望是次經驗是個先例,可讓其他學校參考做法,讓更多學生認識粵劇。

希望藉中國文化表演藝術,表達對校祖的敬意之餘,也讓同學和來賓,知道更多真光的故事。真光女書院校長譚劍虹

粵劇是很難推廣的,因折子戲歷史遙遠;但如演出自己中學的歷史,加上是原創,會感到很親切。音樂及藝術發展科主任謝穎心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Elsie陳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6月27日教育版專欄「家長八達通」。


延伸閱讀:

德信中學推父親教育 分享減壓教養 「全男班」對話

升小|九龍真光小一加班 漢華兩文三語面試

直資小學招生|優才、真道移民潮不減競爭

本地升學|E-APP首輪申請 下周一截止

張灼祥新書《體藝拔萃再回首》 難忘中外名人到校參觀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