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宗 - 習史的理念|青史劄記

2023-06-23 12:56

筆者讀中學的時候,也曾反覆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我學習歷史的理念是甚麼呢?學習歷史的原因有很多,可是學習歷史的理念就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

對於不少中學生來說,學習歷史無疑是出於應試的需要。可是,在應試以外,學習歷史的學生應以發揚人文關懷為理念。對我來說,人文關懷是指人們需要尊重不同人的差異,而且保持不同人和事的關心。而學習歷史可謂發揚人文關懷的關鍵切入點,因為歷史往往盛載着不同的人和事,理解不同人和事之間的相近和相異之處,自然成為學好歷史的條件之一。

舉個例子,司馬遷和司馬光同樣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家,但是兩人的經歷和處境如何令到他們的治史風格有所不同?王安石和梁啟超都有因時制宜、為國家進步作出貢獻的理想,他們的個人經歷和處事方式又有甚麼分別?這些都是值得學生深思的問題。

社會上不少人對於「人文關懷」有一種誤解。不少人常會以「追求人文關懷不能牟取實利」來否定培養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可是,人文關懷本身就不是一種獲取實利的工具,歷史中的人文關懷可貴在於其精神熏陶和教育意義。

人總不會是完美無瑕,也不一定會一帆風順的。例如隋煬帝開拓運河,便利了漕運的發展;但他也有奢靡浪費的一面;明代士人文徵明雖然屢試不第,卻成為了書畫名家。歷史上類近的例子不勝枚舉,正正反映出學習歷史對於培養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從歷史例子可見,人總不會是完美的。體諒和尊重個體差異,才是與人相處的理想態度。

有見及此,以「能否獲取實利」來衡量人文關懷的意義和必要性,固然是欠缺說服力。重點在於,除了追求實利,追求精神富足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歷史人物各有功過得失,學習歷史能讓學生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前提下,以發揚人文關懷的理念認識歷史人物。這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也是鼓勵學生多關心身邊的人和事、提高同理心的關鍵。


張瑋宗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委員,現就讀香港大學文學院。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6月23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周正賢 - 誰分真與假?|青史劄記

張瑋宗 - 承先「啟」後|青史劄記

周正賢 - 人工有智能?|青史劄記

張瑋宗 - 知己「資」彼|青史劄記

周正賢 - 心隨身遊|青史劄記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