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賢 - 一致性溝通 促進親子關係|談經論學
2023-05-12 12:38
上一篇,筆者介紹過著名心理和家庭治療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提出的4種溝通姿態(亦適用於親子溝通):指責型(高高在上)、討好型(低聲下氣)、超理智型(專家口脗)及打岔型(言不及義)。當中各有不足,如指責型溝通傾向漠視子女的想法、討好型溝通則忽略了父母自己的感受。本篇將跟各位介紹薩提爾提出的另一種較理想方式:一致性溝通。
一致性溝通是一種兼顧自我想法、他人感受和情境要求的溝通方式。以下將以一事例說明該種溝通形態與另外4種方式有何不同:
如一名母親回家後,看到兒子今天收到的數學測驗卷不及格時,指責型母親會馬上炮轟兒子,質問他:「為何你這麼懶,不好好用功溫習」;討好型母親會幫他找藉口︰「是不是你不喜歡數學科?我認為老師也不應該出如此艱深的題目」;超理智型母親會說︰「準備一張紙、一支筆,我們一起分析你今次測驗不及格的因素」;打岔型母親會漠視現況,轉移話題:「先別談這件事,明天校運會,我先看看你的體育服是否已晾乾」。
至於一致性溝通型母親,或會這樣說:「對於你的測驗成績,我(自我)是感到失望的,你(他人)或許也會感到不能接受,你能和我談談你的感受?我們可以一起看看為甚麼會出現這結果(情境)」。
我不是說大家在每次跟孩子說話時,也要照搬硬套這條「自我.他人.情境」的公式來進行。更重要的是在心態上能兼顧到以上三方,做到既不壓抑自己,亦不委屈他人,更不漠視客觀環境,這樣才能讓父母與孩子之間從溝通中建立彼此的信任和關愛。
當然,知易行難,家長要保持良好的一致性溝通,除了要自己做到外,還要教導子女,讓他們也以一致性姿態來溝通,才能得到建設性的成果。電郵:[email protected]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副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教師、課程發展議會學習領域委員。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5月12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