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按機制加價 封頂安排有利有弊

2024-03-27 00:00

港鐵宣布,今年票價觸及封頂水平,將會加價3.09%,強調加幅已照顧市民負擔能力,有市民和議員批評在經濟復甦乏力時加價是難以接受。市民每天出行大多離不開搭港鐵,不滿港鐵加價是可以理解,但港鐵作為上市公司,需向股東交代,按票價調整機制加價是無可厚非,而加幅始終有限,只能無奈接受,長遠可透過檢討機制時作出一些優化措施。

統計處公布去年第4季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按年上升5.2%,而去年12月通脹為2.4%,根據港鐵「可加可減」機制的方程式,再扣減與港鐵物業發展利潤掛鈎的生產力因素,得出的基本票價加幅為3.2%,在未追加去年1.85%延後加幅下,已觸發封頂機制,實際加幅不能超過第4季家庭入息中位數的變動,即3.09%。港鐵根據封頂機制安排,今年票價只能加價3.09%,本年度未涵蓋的0.11%加幅,將會推延兩年分期追加;至於去年延後調整的1.85%加幅,則在明年追加。

雖然港鐵強調,封頂機制發揮了緩減加幅作用的好處,但弊處是超出封頂上限的延後加幅已累積到1.96%,不斷滾存下去,令到港鐵票價每年獲變相保證加價;而且去年修訂方程式設計時不夠完善,未能充分反映港鐵盈利水平。
物業利潤大減無助控加幅

事實上,「可加可減」機制自2008年實施以來,一直被詬病港鐵在盈利情況下仍可加票價,而港鐵上蓋物業發展權為港鐵帶來豐厚盈利,社會有聲音要求將物業盈利補貼票價。當年實施「可加可減」機制時在設計票價調整方程式力求客觀和透明,但在實際運作上卻出現「有加無減」,因除非出現通縮,否則在正常情況下,只要物價和工資上升,港鐵根據機制便不得不加價。

為了回應市民訴求,港鐵去年引入新機制,將方程式中的生產力因素與物業發展利潤掛鈎。可是,所啟動生產力因素的盈利扣減門檻過高,以過去10年為例,只有3年的港鐵物業發展利潤能達到50億元以上,觸發額外0.1%至0.2%的扣減。新措施又生不逢時,適逢樓價大跌,過去10個月樓價累跌13.6%,導致港鐵去年物業發展利潤大減80.5%至20.8億元,令計算票價方程式中的生產力因素只能扣減0.6%。即使政府上月底全面撤銷所有樓市辣稅,令交投急增,但樓價仍在低位徘徊,港鐵短期內的物業發展利潤難有突出表現,補貼票價上也難有額外扣減。

儘管市民對港鐵在當前本港經濟復甦乏力下仍加價有所怨言,但也別無選擇,無奈地接受。畢竟港鐵網絡四通八達,運載力大,準時度高,是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無法取代,而港鐵只是按既定機制加價,有理有據,而在封頂機制下加幅有限,對巴士及其他公共交通事業加風起一定抑制作用。

不過,公眾也並非默默承受,大可以在4年後檢討港鐵「可加可減」機制時,提出一些優化建議。例如若發現樓價仍未能止跌回升,便應檢視生產力因素與物業發展利潤掛鈎的做法,改為與基本業務總利潤掛鈎,即使賣樓收益不理想,仍有商場、寫字樓和海外投資等收入拉上補下,確保票價調整時有額外扣減,若總利潤超出某個金額時便需凍結票價,讓市民分享港鐵實際利潤。同時,也可考慮提出為現時延後加幅機制設定期限,若超出限期便撤銷所有累積加幅,才有機會避免每年票價出現「有加無減」現象。
4年後檢討機制時提優化措施

港鐵畢竟是上市公司,即使港府是大股東,也要顧及其他小股東利益,以免影響機構投資者持有港鐵的意欲,繼而影響港鐵融資擴大鐵路網絡發展,故當局會盡量在股東和市民利益之間取得平衡。議員和市民也要尊重現有機制,可透過檢討機制時提出優化措施供當局考慮,切勿一味民粹,也不能輸打贏要。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