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鑑Uber澳洲和解經驗 促網約車的士共存

2024-03-19 00:00

網約車平台Uber自面世以來,每次登陸世界各地時均會衝擊當地的士業,引發連串官司,而Uber終於就搶生意與澳洲的士司機進行和解,創下全球首例。這對各地的士業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對香港也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未必可以生搬硬抄,因本地的士服務備受詬病,業界須提升服務水平,而網約車亦應有所付出,好讓當局修例允許其營運合法化,令的士和網約車共存,通過競爭為市民和旅客提供更佳服務。
庫房財赤港府難回購的士牌

逾8000名澳洲的士司機和出租車公司老闆自2019年興訟,入稟維多利亞州最高法院向Uber提出集體索償訴訟,官司糾纏5年,Uber終於同意與原訟人和解,賠償2.72億澳元(14億港元),成為澳洲歷來第5高集體訴訟和解金額。

澳洲的士業像香港一樣,政府通過發行的士牌照來控制的士數量,並允許的士牌可自由買賣,而當的士司機須取得認可資格。可是,Uber自2012年登陸澳洲,由於沒法例規管這新興汽車共乘服務,讓其在未取得載客牌照下營業,而且比電召的士方便,結果大受歡迎。當局2015年修例,允許Uber合法經營,的士司機被搶去逾半生意,再加上新冠疫情衝擊,令的士司機收入大減,連帶拖累的士牌價大跌,以布里斯本為例,由2014年高峰期逾50萬澳元大跌至2021年約1萬澳元。雖然澳洲多個州政府向的士牌持有人作出財政支援,變相回購的士牌,並乘勢推出的士改革制度,的士牌可透過簡易程序申請,每年支付續牌費,但不能買賣,的士司機必須是的士牌持有人。

Uber今次可算是對之前在澳洲違規經營、破壞的士牌照價值,向相關受影響的士司機、出租車行作出賠償,讓他們終於取得勝利。這次訴訟和解某程度上給的士業很大鼓舞,但未必適用於香港,因香港沒有集體訴訟法例,而的士司機也沒有足夠財力跟Uber進行漫長官司爭訟。

香港的士服務質素差,歸根究柢是港府發的士牌時沒有明確監管服務質素,不少人將的士牌視為投資產品,不惜高價買入的士牌然後把車出租,為了盡快回本,只能加車租,一些無良司機為了能盡快賺錢交車租,不惜兜路、濫收車資,並對乘客沒禮貌,令服務每況愈下,越來越多市民和旅客在出行時寧選搭網約車,也不願搭的士。

港府致力推動旅遊業來振興經濟,可是的士司機服務質素參差卻拖後腿,當局宜認真正視改善的士服務逼切性。若要從問題根源入手,最佳辦法是回購的士牌,然後對的士業進行徹底改革,可是當前政府財赤嚴峻,即使的士牌價由2015年高峰期723萬元跌至現時335萬元,要回購逾1.8萬個的士牌需耗資逾608億元,可謂有心無力。

選用網約車是全球大勢所趨,取締打擊根本是不可行,政府可考慮盡快對網約車進行規範化管理,要求司機須考取的士司機執照,為乘客購買保險,並要交稅,與的士司機在營運上看齊,公平競爭。Uber和其他網約車平台若想明正言順合法做生意,理應付出一定代價,減低的士司機的不滿,爭取對方承認彼此可以共存。
的士業須提升服務水平自救

同時,的士業界也應面對現實,趁政府推出的士車隊管理發牌制度,盡快與志同道合的同業組成車隊,參考網約車的做法,設立網站平台提供網上預約點對點、網上付款、評分和投訴機制,提升服務水平自救,才能予人脫胎換骨、煥然一新的感覺。

的士服務質素改革,以及規範網約車已到了刻不容緩地步,政府不能再拖,需盡快擺平雙方分歧,而雙方亦要做好妥協準備,透過良性競爭促進共同進步,爭取雙贏。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