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科大育職專人才 切合經濟轉型需要

2024-03-22 00:00

都會大學獲教育局批准,成為本港首間應用科學大學(簡稱應科大),推動職業專才教育發展。本港積極推動創科發展來促成經濟轉型,關鍵是需要不同類型人才,故大學在職能上需要進一步分工,大家期望都大在推動職專教育起帶頭作用,吸引更多專上院校加入,推出更多切合實際經濟需要的課程,提升職專課程的認受性之餘,也改變社會對職專教育「次一等」的觀念。
與八大明確分工填補制度不足

《施政報告》提出將合適自資大學轉為應科大,政府提供財政及配套支援,鼓勵開辦更多與專業技術有關的學位課程。經過教育局和評審局的評核,都大符合所有條件而成為首間應科大,當局將撥款1億元設立啟動資金,助都大在內的自資專上院校,成立應科大聯盟,共同宣傳推廣,提升職專教育在社會、家長和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都大校長林群聲表示,正計劃開辦體育、酒店和航運管理等新課程,並會與機場商討合作,訓練機師或飛機工程人員、地勤等。

港府推動成立應科大,是出於現實需要,因本港經濟產業太單一,急需升級轉型,而創科發展便是未來經濟增長引擎。香港要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需要多元化創科和技術人才,可是現行教育制度未必可應付相關需求。八大資助院校屬於綜合型大學,提供多種課程,並投入資源進行基礎研究,可是不少科目着重教授理論而非與職業有密切關係的新技術。應科大則專注培養擁有專業技術的人才,其課程與特定職業有緊密關係,旨在教授學生一系列業界所需的最新技術和知識。

事實上,外國很多高中和大學實行雙軌制,提供學術型和職業導向,讓學生因應個人能力和興趣選擇升讀大學抑或接受學徒訓練,後者與培訓企業簽約,將課堂知識應用於實際,參加評估考試後即可獲得文憑證書並工作,增加職專教育的認可和吸引力。

香港在1970年代也曾經設有工業學校和職業先修學校,但其後隨着工廠北移而式微,令到不少家長和學生均認為讀工科沒出頭,將人生目標鎖定在升讀大學。即使在DSE試中未能取得入讀大學熱門「神科」資格,很多父母也不願讓孩子報讀職專課程,退而求其次報讀其他大學課程,務求畢業後取得學士學位。這不利培育技術人才,故政府今次讓一些專上學院變相升格為大學,或鼓勵自資大學成為應科大,目的是讓這些院校加強與企業合作,開辦切合企業和經濟需要的職專課程,以填補現行教育制度的不足。
改變社會對職專「次一等」觀念

此外,香港推動創科發展也為學生提供更多就業出路,增加上流機會。港府在創科發展藍圖確定支持生物科技、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外,更首次清晰表明會加強新能源車和半導體晶片產業發展。以電動車為例,當局為了落實碳中和,決定在2035年停止登記燃油汽車,鼓勵車主轉用電動車,意味電動車數目將與日俱增,令研發電動車充滿機遇。電動車涉及安裝高電壓電池,傳統車房未必懂得修理,也不懂如何處理電池,而這涉獵機械、電力、電子工程和資訊科技知識,需培訓專職技術人員負責,為從事電動車產業的人員提供很多商機。

都大取得應科大的頭銜,定位非常清晰,以職業導向和實用為主,在設計課程時會與業界溝通,了解其實際需要,也應考慮配合十四五規劃的重點項目需要,加強與大灣區合作,透過互補優勢,培育出大家需要的專門技術人才,讓學生在畢業後不愁出路,從而提高學生報讀的吸引力,改變社會對職專教育「次一等」的觀念。假如都大將新課程辦得有聲有色,相信會吸引其他有潛質專上學院加入,並合組應科大聯盟,屆時更要通過明確分工開辦課程,避免院校間出現惡性競爭,令職專教育得以健康發展。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