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失業率不代表經濟好 扭轉形勢要找突破口

2024-02-21 00:00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失業率維持在2.9%,基本上屬於全民就業水平。低失業率本應是個好現象,象徵經濟蓬勃,但市民卻發現與經濟教科書所說的並不是一回事,與經濟現實存在很大落差。當前經濟疲弱,尤其股市樓市持續低迷,影響大家對經濟前景信心,紛紛寄望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能在下周三公布《財政預算案》時,提出一些具體措施,提振市場信心,令經濟增長重拾動力。
單靠旅遊難支撐GDP大幅增長

統計處公布去年11月至今年1月的失業率為2.9%,與去年10月至12月的數字持平,就業不足率則維持1%。失業人數減少3,100人,降至10.26萬人,但就業不足人數則由3.7萬人增至3.88萬人;至於總就業人數和總勞動人口均進一步下跌,前者減少9,800人至369.7萬人,後者減少1.28萬人至379.97萬人。

失業率是經濟晴雨表,2.9%屬於很低水平,理論上象徵這個地方的經濟增長強勁,商界看好經濟前景,願意加大投資力度擴充規模,增聘人手,令人力市場供不應求,須以高工資搶人才,甚或輸入外勞應急。然而,香港疫後各行各業鬧人手荒,須輸入外勞,並非源於經濟增長,很大程度出於其他原因,包括大量勞動人口移民、有人為了要符合申請公屋或居屋資格而寧願做散工等,以致低失業率與經濟現實有很大落差。

香港去年與內地恢復通關,經濟明顯有改善,但復甦力度卻不似預期,全年GDP僅錄得3.2%增長,比港府原先預期的5.5%為低。經濟復甦乏力,究其原因是股市和樓市不振,並未有隨着通關復常而出現彈升,恒指和樓價反而拾級而下,不斷尋底,影響市場信心,交投淡靜。當負資產按揭宗數在下半年大幅飆升,導致很多市民的身家縮水,影響消費意欲,繼而影響到商界投資信心。

過往經濟復甦仰賴股市樓市的情況不再,現時主要靠旅遊和本地私人消費支撐。去年訪港旅客達3,400萬人次,回復到疫前55%水平,主要是內地旅客,令到服務輸出錄得21.2%升幅,而本地私人消費開支也有7.4%增長。儘管旅遊業明顯有改善,但旅遊收益不足以令GDP有大幅增長,因內地旅客消費模式改變,不再血拼購物,而是追求體驗遊、深度遊,再加上旅遊業向來對本港整體GDP貢獻僅0.4%,遠遠不及金融業對GDP貢獻22.4%般大。
財富負效應打擊消費投資意欲

由於經濟增長放緩,很多僱主看不透未來經濟前景,在擴充業務時變得審慎保守,即使有需要繼續招聘人手,主要是補充之前員工流失的職位空缺,不敢貿然擴充業務,但面對各  行業鬧人手荒,又不得不加人工來搶人才,導致生意更難做。從人力資源服務供應商萬寶盛華去年底調查顯示,40%僱主在今年首季無計劃調整人手,15%會縮減人手,只有44%表示增聘人手,主要是從事通訊媒體業、資訊科技業和運輸物流業等。

因此,要斷定某地經濟榮景不能單看就業數據,還要一併考量其他經濟數據。香港經濟現時面臨嚴峻挑戰,股市樓市持續下跌,不但令市民普遍出現財富負效應,打擊消費和投資信心,也影響到賣地收入大減,導致財赤增加。

市民期望陳茂波在《預算案》提出良方,提振股市和樓市,只要股樓回穩,市場信心回穩,經濟才有望回穩。在《預算案》出台前夕,據悉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明天訪港,相信是要親自更好地了解香港所面對的經濟問題,與官員和商界討論,適當地提出一些方向或指示,助香港脫困。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