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帑培訓人才 醫護服務公院合情理

2022-11-09 00:00

面對公立醫院人手持續流失,港府正考慮立法要求合資格醫護在公院服務一定年期,但卻引起業界反彈,認為此舉適得其反,只會加劇人才流失。醫護人手不足是不爭事實,當局投入大量資源培訓醫護,醫護理應回饋社會,至於要在公院服務多少年期,應與政府理性磋商,而不是將自身利益凌駕公眾福祉之上。

特首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探討讓合資格醫生須在公院服務一定年期才能離開,醫衞局局長盧寵茂認為措施不止限於醫生,亦涵蓋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專業醫護人士,稍後會諮詢各持份者。不過,醫護團體齊聲反對,擔心當本地專科醫生與海外回流的醫生同樣設有服務捆綁期,本地醫科生可能會因此考慮到外國升學,影響本港醫學院收生。連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也開腔,批評政府建議可能適得其反,影響醫護士氣,驅使更多公院人才流失。
公院多病人 行醫助提升醫術

公院醫生和護士流失率高逾百分之八點三和百分之十點一,皆因公院人手不及私院,卻要照顧全港九成病人,工作量繁重,但收入卻比私院醫護低,促使部分醫生當累積一定經驗或取得專科資格後便離開公院,出外掛牌搵真銀。

從政府角度來看,卻有為私院作嫁衣裳。須知道本地培訓一名醫生需要六年時間,動輒花了逾百萬公帑,當醫科畢業生取得執業資格後,大多希望成為專科醫生,而只有在公院才有機會接受專科培訓。公院投入大量資源培訓一名醫科生做專科醫生,要求他在公院服務一定時期是合情合理。若醫生取得專科資格便一走了之,未免有點兒忘本,亦加劇公院人手不足問題。

事實上,英國在二○一六年曾發表文章,提出要求當地醫科畢業生須在國民保健署強制工作至少四年才能出外掛牌,並容許醫科畢業生以繳還資助學費來替代強制服務期,確保用公帑資助培訓的醫生能回饋社會,紓解公院醫生短缺。可惜,最後計畫被迫擱置。

由於社會投入大量資源才能栽培出一名醫生,醫生更應不忘當日報讀醫科的初心,就是救傷扶危,學成之後在公院服務一段時期,也應當成回饋社會,救助更多傷病,而不應將之當成只為「履行合約枷鎖」,會影響工作士氣云云。

畢竟公院每天接收大量不同症狀的病人,在公院行醫其實是一種磨練,讓其能接觸各式各樣的病人,有助斷症,提升醫術水平,累積一定經驗,既可在公院傳授提攜後進,作育英才,他日出來掛牌,亦能提升知名度。
理性討論細節 勿只顧自身利益

目前政府提出將會引入強制服務期做法,醫護團體應心平氣和地與當局磋商,究竟服務多少年是合適和合理,而不是一味抗拒,一方面對來港工作的海外醫生卻贊成他們在公院服務五年,但另方面卻反對本地醫科生也要服務五年,因此舉無疑是雙重標準,只會凸顯醫護團體排他性,只着眼於保護自身既得利益,無視市民看病難。

要扭轉公院人手供不應求,當局一方面要繼續增加醫科生學額,另方面檢視輸入海外醫生進度,不妨參考新加坡做法,對在海外攻讀醫科的新加坡永久性居民,提供不用償還每年六成學費資助,上限為五萬新加坡元,受惠學生須在畢業後回星洲公院工作三年,從而增加醫生供應。

社會投入資源培訓人才,醫護也應對社會有責任,學成後在公院服務是責無旁貸,而當局亦應設法改善公院的待遇,才能留住人才。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