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菜根譚》關愛社會 培養美德 | 國學經典

2024-06-10 14:00

禮讓的美德

明刻本《菜根譚.後集》第24條、清刻本《菜根譚.概論》:「爭先的,徑路窄,退後一步自寬平一步;濃豔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長一分。」大意謂,與人爭強好勝①,越會覺得道路狹窄,假如能退後一步,道路自然寬平得多;味道太過濃艷,使人感覺滋味短暫,假如能清淡一分,滋味反而歷久彌香。

人若有貪執妄念,把利害看得太重,內心紛擾不安,就會衍生無名煩惱。能夠淡泊名利,捨己為人,保持謙遜,便會明白《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意義,非但不爭,更好禮讓。這是一種美德,也是一份修養。

說到「讓」,目前世界許多國家或城市,像澳洲、德國、英國倫敦、日本、北京、台灣、澳門、香港等,都會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設有專為孕婦、病者、負傷者、老人和殘障人士使用的優先座位。這些優先座位,多稱為關愛座,或博愛座、愛心專座、優先座、優先席等。

這種讓座的概念,據說源於北歐地區的「無障礙環境」②計劃,原意是鼓勵大眾讓座予可見及隱性的殘疾人士。後來,計劃推廣到亞洲,讓座對象也由殘疾人士擴展至老人、孕婦、小孩等。

讓座成爭議 硬性規管失本義

可惜,多年以來,有關「關愛座」的非議不斷,如台灣捷運車廂曾發生幾次關於博愛座的衝突,日本也曾有老人因不滿年輕人佔據優先座而拔刀刺傷對方。澳門政府2017年擬引進輕軌交通系統時,曾就《輕軌交通系統法》向公眾進行諮詢,建議對不讓座者處以罰款。在香港,關愛座甚至被譏諷為「批鬥座」,有議員為此提出要立法監管不讓座者,有媒體更推波助瀾,以網絡公審③,進一步加劇年輕人與老年人的對立,令讓座與否演化成世代之爭。

其實,讓座與否,純粹是個人需要與品德修養的問題。每個懂得「將心比己」、具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同理心的正常人,都應該明白禮讓有需要人士的意義。只要有心,即使所佔的並非關愛座,也可以自願讓座,反之亦然。一旦立法監管,將之列為硬性規定,只會讓原本禮讓助人的美德變質,同時加重執法的額外成本,並非美事。

要喚回迷失的同理心,需要從教育做起,讓年輕一代多讀傳統經典,觀照古人智慧靈光,提升個人道德修養。君子之德如風,潛移默化,每多一人醒覺,世界便多一份希望。

相關新聞:深圳地鐵 男乘客疑睡着未及時讓座 遭長者一家四口辱罵:30幾歲還坐地鐵

【認識字詞】

 

  1. 好勝:意思是要強、喜歡爭首名及超越他人。例如《孔子家語》曾說:「好勝者,必遇其敵。」 
  2. 「無障礙環境」:這一概念來自北歐,在丹麥、挪威及瑞典等地盛行。而「無障礙環境」主張把社會中各種有形的障礙移除,令長幼傷健人士都能暢通無阻地使用所有公共資源。
  3. 公審:原意指法庭審訊時公開審查、審判的形式,後來有將某人某事放上網讓網民公開評價的引申義,多帶貶義含義。

【小練習】
1. 文中引菜根譚說明甚麼道理?

  • A. 爭強好勝只會得不償失
  • B. 爭強好勝可能會傷害他人
  • C. 淡泊名利才能獲得幸福
  • D. 淡泊名利、禮讓他人便是修養

2. 文中提到讓座的概念來自哪裏?

  • A. 荷蘭
  • B. 北歐
  • C. 東歐
  • D. 冰島

3. 作者認為關愛座的爭議最終引致了甚麼後果?

  • A. 加劇年青一代與老年一代的對立
  • B. 令社會關注讓座問題
  • C. 使立法會考慮應否立法規管讓座問題
  • D. 令關愛座的存在失去意義

4. 作者認為怎樣才能提升個人修養?

  • A. 立法規管
  • B. 多做運動
  • C. 教育喚起同理心
  • D. 學校加入公民素質科目

參考答案

  1. D
  2. B
  3. A
  4. C

《菜根譚》是明朝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的語錄集,着重正心修身,養性育德。現時傳世版本主要有兩種:分為前、後集的明刻本,以及分為修省、應酬、評議、閒適、概論五章的清刻本。

【重溫《菜根譚》中的道理】

相關文章:

延伸閱讀:

文:謝向榮教授、星島中學學生報《S-FILE》編輯部,本文摘自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啖啖菜根譚》,由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謝向榮教授、鍾傑良主持,可到香港電台第一台節目重溫;圖:網上圖片

由即日起至6月20日,只要參加「市民對特區政府滿意度調查」問卷,即有機會贏取Panasonic護髮風筒、Casetify充電器、大家樂$50餐飲券等豐富禮品。即點擊 https://bit.ly/4csd4qL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