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治彬 - 誰都可發光 只要找對地方|津中樂道

2024-06-03 15:28

林治彬 - 誰都可發光 只要找對地方|津中樂道
林治彬 - 誰都可發光 只要找對地方|津中樂道

最近,偶然聽到一首流行曲《凡星》,當中歌詞如此說道:「誰都可發光,只要找對地方」,歌詞饒富意義,值得我們一眾教育工作者深思。

讓學生生命發光發亮,本是教育的意義。成長路上,學生的生命能發光發亮,讓別人覺察生命的亮點,誠然是一件美事。但我們同時不宜忽略,教育的意義應不囿於此,我們更期盼學生生命的縷縷光芒,能夠照亮他人,予人溫暖,化作別人的祝福。我們的使命是讓學生能夠閃亮,於質樸混沌之時,通過生命的雕琢,散發自身的光芒,並懂得為別人、為社會燃點一分的亮光。

「誰都可發光」,我們應確信每位學生均具有獨特的天賦及潛能,或許在學業上,或許在運動上,或許在其他領域上。無論何時,深願我們也不失卻這份信念,謹記每個學生都是可塑的,都有可發光的特質。

認識一位同學,每次在校園與他相遇,他總會喜孜孜地走到我跟前,不斷跟我細說飛機的日常,他熱愛飛機,相關知識甚為「淵博」。每當我問及相關問題時,他都能鉅細無遺地為我解說,也許他的學業成績並不出類拔萃,也不是一名運動健將,但在他熟悉的這片天地里,他誠然就是一名專家,能夠發光發亮!相信每個學生均有其長處、有其天賦、有其潛能,這應是我們栽培育人的路上,一直持守的寶貴信念。

「只要找對地方」,說明我們肩負的責任。我們有責任為學生架設平台,讓他們得以發揮所長,甚或在他們尋索成長的過程中,成為他們的幫助。現今的年輕人,往往困惑於未能尋獲自己人生的方向,迷失於看不到自己希望發展或能夠發展的軌跡。

我們能夠為學生在尋索的過程多作預備,或許是籌辦不同形式的生涯規劃活動,或許是小組互相分享砥礪,也或許是個別促膝傾談的時光,相信均能夠協助他們「找對地方」。為學生尋索人生的軌跡,這也是我們肩負的責任。


林治彬
本欄由香港津貼中學議會校長撰寫;本文作者為靈糧堂劉梅軒中學校長。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4年6月3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延伸閱讀:

何家欣 - 運動的精神和意義|津中樂道

葉志兆 - 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津中樂道

簡偉鴻 - 人盡其才 行行出狀元|津中樂道

劉世蒼 - 父母身教|津中樂道

黃秀儀 - 一次充滿掌聲的校慶典禮|津中樂道


--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