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漢權 - 千秋難論定|教育現場
2023-06-13 15:14
上周與幾位唸高中,並有興趣正修讀中史的同學,閒話平常。「怎樣評論歷史人物的功過,例如秦始皇?」其中一位同學問。
「對文憑試選修歷史,乃至有志趣在大學唸歷史科系,甚或志業是走歷史研究之路的,這都是長青的,要面對的問題。但千秋功過難定,不同角度,不同時代的切入,評價落差很大,論事不易,評人更難。不過,這也是歷史月旦的吸引,千評萬論,史實總得要在先。」筆者回答。
筆者再補充,秦始皇的過,眾人皆曉,兵馬俑、滅六國、焚書坑儒等,勞民傷財,天下苦秦久矣!於是,「殘暴專制」似乎是不少人對秦始皇的第一印象。歷史另一面,他打通了南北水道的人工運河,統一了貨幣、度量衡,這對推動中國文明進程功不可沒。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秦始皇為「千古一帝」,梁啟超對其亦是稱讚不已,「秦始皇寧為中國之雄,求諸世界,見亦罕矣。」
事實上,秦始皇有「敢為天下先」之勇、之謀、之計、之才。如首創「中央集權制」,這對中國未來政制發展影響相當大。秦始皇調整了地方政權組織,分為郡縣兩級,基層再分為鄉、亭、里。廢除舊有的世襲制,設立中央政務機構,設置三公九卿,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為丞相領導之下的庶政機構,處理政務。最高統治者是皇帝,皇帝負責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秦始皇採用高度組織化的政府機構來管理百姓和資源,是為保證政令的實行。這極大削弱了地方政府割據力量,在統治體制上具有劃時代的、超前的意義。
秦國亦承認並保護土地私有制,頒布統一法令「使黔首自實田」,要求有田地的百姓據實報告並登記土地,終結了「授田制」。此舉是間接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也意味着土地私有制的開始,促進了社會綜合生產力的發展。這措施無疑是世界先進的,但弔詭的是,以秦始皇大地在我腳下之蓋世無雙,為何秦朝又如此速亡?
何漢權
作者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長期關注學生全人成長及教學專業發展課題。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6月13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延伸閱讀: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