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淺談藝術治療與教育

2021-09-09 11:46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近年,精神健康愈來愈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藝術治療(Art Therapy)亦隨之而興起,不論是為人熟悉的禪繞畫,還是以繪畫、手工藝或雕塑為媒介的創作,皆成為心理治療的另一種可能性。其實,藝術治療是一種結合藝術、輔導、諮商的心理治療方法,其最終目的並不在於作品所用到的技巧和完成度,而是人們如何以創作去表達自己,或藉着藝術去疏導和宣泄情緒。

香港有部分學校與藝術治療師合作,在課堂外提供藝術治療的服務,但增設藝術治療師對學校而言是一筆額外的開支,要在香港普及有一定難度。筆者任教的學校亦曾舉辦短期的表達藝術治療工作坊,讓SEN學生嘗試在作品內反映日常生活中的喜與悲,在創作里得到喘息的空間。藝術源於生活,作品的構圖、綫條和用色等,或多或少會受到潛意識的影響,所以每一份作品都是創作者的視覺心像(visual images)。工作坊以軟性的手法去了解學生的煩惱,再藉着交談去疏導他們的負面情緒,令到學生更加願意去分享自己內心的想法。

作為教師的我們,又該如何去關心學生的精神健康呢?

最近在編寫來年的課程時,筆者亦嘗試在正規的課程加入促進學生個人成長的課堂。雖然這並非藝術治療,畢竟在課堂上就着作品內容與學生逐一對談是不可能的,但目的同樣是希望能夠將藝術轉化為一面鏡子,讓學生去窺探自己內心的情緒,並藉由作品表達出來。例如在初中的課程中可加入自畫像的單元,學生除了可以學習到繪畫人像的技巧外,教師亦可引導及鼓勵學生嘗試以顏色去表達自己當時的情感,讓他們在課堂中去審視自身的心理狀況。若發現學生有異樣時,教師可在課後空餘的時間去關心和了解其面對的煩惱,有需要時亦可考慮將個案轉介給專業輔導人員跟進。

藝術的力量從來都是不可言喻的,所以藝術教育並不能只側重於技巧,而是要同時作為通向學生內心的橋梁。至於如何在兩者中達到平衡,是作為藝術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反思和考量的。電郵:[email protected]

黃思琪
作者為慕光英文書院視藝科科主任、香港美術教育協會會員。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9月9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