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字」我探索
2021-08-19 11:52
先說一個關於書法和字體的小故事。話說一九七二年,一個十七歲的年輕人,入讀美國俄勒岡州的ReedCollege。六個月後,他因為找不到人生意義,也對大學課程不感興趣,加上負擔不起學費,所以毅然退學,轉而旁聽自己感興趣的西洋書法課。課上他學到不同的書法字體及字母間距等應用知識,他覺得書法很有歷史感和藝術氣息,自始對書法深深着迷。
後來他創立了一家電腦公司。有感於當時其他電腦程式和介面所使用的字體,只考慮功能,全無美感可言,於是他在為自己的產品設計畫面字體和排版時,用上了在西洋書法課中獲得的美感知識。此舉令人眼前一亮,公司業務隨即蒸蒸日上。之後的事,就人所共知了:Therestishistory。不錯,這個年輕人正是喬布斯(SteveJobs),這家公司名為蘋果公司(AppleInc.)。
書法可謂改變了喬布斯的命運,也因而改變了世界。書法在當代雖因科技一日千里而式微,但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仍無處不在。想想學校外牆上的校名和港鐵月台的站名,不都是書法嗎?還有不少店鋪招牌、商標、電影海報和廣告標題等,亦是書法。它們散發出濃厚的文化氣息,同時盛載着豐富的情感。
令人感歎的是,在香港的中小學,書法並未在必修課程中佔一席位。筆者認識的許多教育同工,對中西書法都不甚了了,甚至覺得書法非常沉悶,學生絕不會喜歡;也有些認為書法很難上手,所以索性放棄。至於家長,則很可能會問:「學書法有甚麼用?」遇上這種情況,筆者會反問:「那學油畫、劍擊、柔道、鋼琴、豎琴等,又有甚麼用?」藝術,從來都最好是自小培養,可惜現在很多老師在當學生時從未有機會學過書法,受過書法教育的薰陶。
今期《香港美術教育期刊》的主題為「字我探索」,正是發掘一些字與人生的故事。我們很榮幸能請到在書法、字體設計、平面設計、文字設計等領域獨當一面的藝術家、設計師和學者接受訪問,並有前綫老師和資深教育工作者與我們分享其精采故事。盼各位教育同工能藉此重新「識」字,思考書法及字體教育在香港教育體制內外可以有怎樣的出路。歡迎同工到香港美術教育協會索取最新一期期刊。
電郵:[email protected]
梁德賢、陳麗森
本文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執委會成員梁德賢及陳麗森。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8月19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