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課堂上的菜餚與米飯

2020-11-06 10:36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提問是教師常用的教學策略。當提到甚麼是一個好的課堂,通常的標準都是說老師不要「一言堂」、不要「填鴨式」灌輸,要增加課堂的互動性。

課堂互動分兩種,第一種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生生互動),可通過如分組活動來提升;第二種是師生互動,提升它最常用和經濟的就是靠着老師的提問。與小組活動或遊戲等不同,提問不用老師事先準備甚麼教具,單靠一張嘴就可以,而且得到學生的回應還是即時的。雖然只是靠一張嘴,但別看輕提問在課室發揮的功用。覆述式的問題,可檢查學生是否有細心聆聽;幽默的問題,可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針對性的問題,可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深刻的問題,可啟發思考和加深感受。不同類型的提問,達至不同的教學目的。

如果分組、遊戲和辯論等多元化活動是課堂上的「菜餚」,那提問題就是「米飯(主糧)」。菜餚可因應場合、季節和口味而有所變化,而米飯則是一年四季都可吃、要吃的。因此,老師在埋首研究如何烹調菜餚的同時,千萬別忘了「洗好米,煲靚飯」。

何謂「煲靚飯」呢?就是提升米飯的質素。以檢查學生學習情況的提問為例。我們最常聽到老師在教畢一段內容會問學生:「明白嗎?」、「有沒有問題?」和「OK?」;當然,這類問題是能讓學生有空間表達,而不用在老師的教學中途舉手打斷發問。然而,當學生被問「明白嗎」時,即使學生沒有示意不明白,也不代表他們真的明白。因此,老師最好還是要預先想想如何提針對學習內容的問題讓學生答,以便能更快捷準確評估學生的理解情況。

「煲飯(做飯)」要講質,也要講量。雖說提問有很多好處,但是也不能太多。有一次,我去觀一名老師的課,他與學生關係融洽,亦很用心教學,備足課。然而,由於他向學生提問過多,讓課堂難以有效進行。他每說幾句,就問學生一個問題,四十分鐘課堂,他提出三十多個或短或長的問題。整個課堂,像是在閒談中進行,十分零碎,遑論教學實效。

總括而言,向學生提問題是為了讓他們學得好。若然純粹為互動而互動、為提問而提問,那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經濟科科主任、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教師、課程發展議會學習領域委員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1月6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