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教育】明白情緒:鏡中的我

2020-10-15 11:01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喬布斯(Steve Jobs)於二○○五年在史丹福的畢業演講中說:「人生苦短,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陰影裏。」對,我們不該活在別人的陰影!「別人」是我們的鏡子,是看到我們存在的人,是他們的目光令我們感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亦正是我們情緒及痛苦、失望的來源。

痛苦的根源

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靈頓.顧里「鏡中的我」的自我觀念研究,協助我們認識及明白情緒。「鏡中的我」提出三個我:我認為別人眼中的「自己」、我想像中對這個「自己」的看法,以及這種根據別人眼中的「自己」而產生的感覺。你看到嗎?幻想中的自己、別人眼中的自己,都必定與現實中的自己有所差別,而年輕人往往最渴望得到的是朋輩的認同,以及處於群體中的歸屬感。當年輕人只為追求別人的認同而活,委曲現實中的自我去迎合別人,失望、空虛、挫敗必然油然而生。

年輕人的心理壓力及負面情緒源自「希望做自己」與「做別人期望中的自己」中的落差。優異生眼中的自己、父母眼中的自己、我期望別人眼中的自己落差較少,壓力相對較少。但是,假如「優異」的標準只有一套,對一般青年而言,別人眼中的自己、別人期望的自己與現實中的自己自然充滿落差,落差愈大,壓力必然愈大。有人會問,優異生和資優生所面對的壓力未必相對較少,也許是壓力源不同吧。是的,「做別人期望中的自己」與「現實中的自己」中的落差是壓力來源才是重點。

缺乏創意及包容教育

喬布斯曾說:「我很確信,我能堅持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愛自己所做的事。你必須找到你的所愛……工作會佔去你一大塊人生,唯一能真正滿足的方法,就是去做你認為偉大的事情。要做偉大的事,唯一方法就是做你愛做的事!」綜觀現今香港教育,以文字表述的能力為主要評核準則,而不少教育理論也提及「遺傳與環境」的因素,每個孩子具不同天分,但當我們的教育未能包容孩子的多元智能,只側重於文字之上,未能照顧數理、藝術、音樂、體育等方面的才能,也是令孩子於成長過程中失去信心,覺得與成人的看法沒有共鳴的原因。

當年輕人因別人的期望而受到限制,自覺與成人沒有思維共鳴,往往更會導致兩者之間溝通困難。是的,單一的評核及教育指標,使年輕人缺乏被認同的機會,未能發揮、發展自我長處。香港藝術館館長司徒元傑指,「用『似』與『不似』去評定學生的作品,當學生畫得不似,便產生挫敗感」,可以解釋單一的教育評核指標是學生挫敗感的來源。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欣賞各人技能

喬布斯於二○○五年在史丹福的畢業演講中說:「我無法預先串連人生的點滴……必須相信這些點滴總會以某種方式在未來串連。」簡單畫一張畫涉及視覺藝術及繪畫技巧,但若要學會評論及欣賞一張畫,則須從歷史、精神或道德價值等角度出發,思考及研究其創作背後的理念與文化底蘊,透過欣賞畫作,引導學生多方面思考,從而鼓勵學生多閱讀、多表達,正是協助學生將不同的學習經歷串連的方法之一。筆者認為喬布斯所言甚是,我們無法預知人生的可能性,而作為教育工作者,矢志教育及啟發年輕人的多元智能,則不該墨守一套準則來評估他們的才能。

故此,瑪利灣學校今年除了全校推行情緒教育外,並於高小及初中推行技能教育;與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梁智軒博士的團隊合辦「e樂團」課程,為喜愛唱作的同學提供iPad作曲及編曲課程,用活潑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白沉悶的樂理,為有志於唱作音樂的同學打好基礎。此外,我們亦與CUHK EMBA「跑動Teen賦」團隊合作,舉辦體適能及毅力培訓課程,期望為有志成為體適能導師的同學提供發展空間。而瑪利灣學校的同學大多熱愛藝術創作,故我們亦與明愛感創中心合辦藝術治療課程,務求配合情緒教育的基礎,再從藝術教育入手,引導同學明白情緒,學會表達情感,從而認識正確紓解情緒的方法。

我們的技能教育課程同時包括職業導向範疇,如魔術、美甲、種植及公共關係、天然手工皂及護膚品與商業營運等。凡此種種皆為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努力裝備她們勇敢去走一條合乎自己性格、興趣,能發揮所長的路。

我們希望透過技能教育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從而協助她們能活出自己,不再困於別人的期望之中,破繭而出,並醒覺我們是可以選擇不困於別人的期望之中,擺脫有關的情緒困擾,看到鏡中的真正自己,做真正的自己。

最後,以劉德華先生一首歌的歌詞與大家共勉:「我的路不是您的路,我的苦不是您的苦……告訴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成功的秘訣在你肯不肯……第一名屬於每個人!」

(六之二)

文︰善牧會瑪利灣學校林泳施校長、李家豪老師、精神健康基金會副主席丁錫全醫生(精神科醫生)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0月6日教育版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