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歷史就是回憶

2020-10-16 10:34

圖為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故事」常設展,但不久後即將閉館翻新。
圖為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故事」常設展,但不久後即將閉館翻新。

最近拜讀鄭培凱教授的散文集,有一篇文章談及沙士時之香港情況。當年的疫情和這一年之抗疫自是相似。但原來除了全城戴口罩,一些人們認為這次疫情才興起的事情,比如學生隔着電腦熒幕聽課、人們逃逸至郊野公園避疫,早在沙士之時已經出現。今次疫情,也許這些行為的規模有所擴大,但卻並非新鮮事。  故俗語有言,太陽之下無新事,翻開史書,雖然科技和文化不斷進步,但因人類之共通性,類似事情還是會重複發生的。文明和偉人的起伏跌宕,中西古今皆然。研習歷史正正能讓我們不會大驚小怪,陷於無知,甚至因應過去經驗作出應對。

然而,總有一些人「談史色變」,談起歷史便覺得無聊,覺得陳年舊事不值一提,向前看更好。但與此同時,當你和他們談起童年趣事、創業辛酸,他們卻會雙眼發光,恨不得一直緬懷過去,把酒話當年。同是過去,為何人們對自己的回憶和歷史有雙重標準呢?

既然人不會忘記自己的回憶,那為何卻會忘掉歷史呢?原因很簡單,那便是人們覺得歷史和自己無關,但回憶卻是構成自己的一部分,所以不能忘記。故此,欲要推廣歷史,便要把歷史和人們連結起來,令他們明白身邊一切都並非理所當然,而是隨着歷史發展而來。當歷史是人們的集體回憶,即使不用推廣也自然能流傳下來。

舉例而言,歷史博物館的「香港故事」展覽,其設計便將我們連結到香港歷史中。遠古時期的地貌及生態太過遙遠?展覽就指出香港各地如東平洲、赤洲等依然保有傳統地貌的地方,讓我們明白一切都發生在香港的土地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和現在相差太大?展覽就通過大量實景布置甚至原裝景物,讓大家親歷其境。古迹文物、語言習俗,乃至你自己的家族由來,一切都可以追溯,令歷史變得親切起來。

「香港故事」展覽翻新在即,希望大家趁還有機會早日參觀,漫步於歷史長河中,尋找自己和歷史的關連。

周正賢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成員,現就讀香港大學法律學院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0月16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