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遊走摩羅街的一課
2020-10-15 12:42
對只有十來歲的少年來說,他們會明白甚麼是古董嗎?甚麼是懷舊?我就是抱着這個疑問,帶學生走出美術室,來到上環的摩羅街,與他們上一堂美術課。
摩羅街又可寫成「囉街」,英文名Cat Street,直譯為「貓街」,真是非常特別。這條街位於上環皇后大道西與荷李活道之間,被樂古道分為摩羅上街和摩羅下街,摩羅上街的東面連接樓梯街,是一條旅客喜逛的古董街。不過作為香港市民,遊走這條街時,心態上和旅客應有分別。這分別就在於一種似曾相識的情懷,甚至是一種地道的發現。
我鼓勵同學以二十至三十元為限,尋找一些個人心目中的古董物品,還必須要跟老闆說價,認為合理和合心意的才買下來。坦白說,我有一點擔心同學會受騙,所以特別強調用錢不能多過三十元。以當年計,這已是同學的一頓午餐價。在這片古舊物的集散地,除了有昂貴的藝術品,也有其他雜貨,例如古董電器,舊的玩具和文具,舊的明信片、書籍和海報等,當然也包括舊衣服、首飾、鐘表、鞋,還有袋,真是林林總總,包羅萬有。同學們以小組出發,有如小偵探般,分頭尋寶,搜羅「心頭好」。
古董的定義以五十年計;物存半個世紀,對十來歲的少年人來說,已是「古董」。這是大家在出發前討論下來的定義。這一堂美術課最重要的,是交流看古董的心得,並要選出三甲。結果入選的,是一款據稱是末代皇帝溥儀戴過的圓形金邊眼鏡,還有一把三截式工匠用的木頭尺,而一張二十元面額的香港紙幣則成為「大贏家」,因為錢幣本身就是古董,更會升值。大獎得主當然沒花過一毛錢,年紀小小的學生認為採取「不買行動」才是明智,把錢留下,看似省錢,其實是保值,更認為古董只是用來欣賞,遊走看一遍已很足夠。
課堂在一片歡樂聲中結束了。我不再疑惑少年人對古董的看法,並很享受彼此對古董看法的交流。今天再漫步摩羅街頭,古董街依然在,只是感到歲月神偷,如Catwalk舞步般流走,但「貓街」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課室。再者,周邊可懷舊的風景,也有新氣象。
梁志芬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前會長及現任增補委員、資深視覺藝術科科主任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0月15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