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新常態下的靜觀藝術

2020-10-29 14:02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近年在社會上流行的禪繞畫,由數年前一本《秘密花園》的填色冊開始。香港人生活繁忙已在世界聞名,但為何在連吃飯時間都欠缺的情況下,還可抽空去玩填色遊戲?實在耐人尋味!人們每天面對種種突如其來的生活衝擊,承受的壓力已教人難以負擔,疫情之下更是無所適從。如果能夠通過藝術來自我療瘉,實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減壓和抒發情緒的方法;流行藝術的應運而生,是有迹可尋的。

在校園進行如禪繞、曼陀羅等正念和靜觀活動,老師除可通過活動協助同學了解自己、控制情緒,也可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專注力,可謂既有趣又實用,十分值得推介。有些人或以為這類藝術帶有宗教性,其實那是名稱的誤導。正念是屬於心靈的修煉,本身是無分宗教信仰的;是不同的宗教都以這類活動來作心靈靜修,才令人產生誤解。如曼陀羅(mandala)本身是梵文,有圓圈之意,自古以來已被靈修團體廣泛應用,甚至連心理學大師榮格(Carl G. Jung)亦以此醫治精神病患者,解讀他們的潛意識及心理變化。

本人過往也曾在學校配合心靈教育,在視藝科課堂設計過不同形式的正念藝術,如紙碟、膠水樽、石頭、透明雨傘等都可以是好素材。正念藝術要發揮最大的影響力,重點不在乎製成品,而是進行的環境、氣氛和過程。同學們在禪鐘聲或泰澤之音的淨化下,能夠放鬆心情,進入忘我的創造狀態,並跟隨着原本毫無頭緒的畫筆,感受着內心跳動的節奏,隨心而繪,畫出自己心中從未經歷過的顏色與綫條。眼看着每張學童天真爛漫的面容和每幅如啟蒙期的塗鴉彩繪盡現在視藝室里,這不就是大家理想中的一次教與學的忘憂藝術之旅嗎?

藝術創作本身就能讓人釋放思想,表達心靈,情感的喜、怒、哀、樂,皆可從藝術創作中表達,但是要學生掌握純屬的繪畫技巧去表達自我其實並不容易。現在不如反璞歸真,抽一兩節課放棄技巧,給同學利用基本的綫條與色彩元素,讓他們美麗的身、心和靈都得以展現出來。

梁崇任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副會長、資深藝術教育工作者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0月29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