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回味中秋

2020-10-01 14:16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眨眼間,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中秋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農曆八月初,大小餅家和茶樓酒館均張燈結綵,展現大型輝煌的花牌,購買月餅的顧客絡繹不絕,其門如市。年幼時,家境並不富裕,但父親定會供月餅會,在節慶前一星期取來十多盒月餅。當年的月餅以紙盒盛載,那七彩繽紛的蓋面展現出節日的特色。除了月餅外,還有兩個精緻的小花籃,內有甜香的花餅。中秋前的三數天,父親下班後會將月餅逐一送予長輩親朋,多只剩下兩盒作自用。

除了餅鋪酒樓,紙紮香燭和玩具文房的店鋪亦車水馬龍,因為家家戶戶的孩童都會提燈玩樂。昔日沒有塑膠花燈,亦沒有熒光閃棒,全都是竹篾紙紮,款式繁多,有楊桃、白兔、金魚、蝴蝶、飛機;而最普遍的算是風琴式的燈籠。百多個林林總總的燈籠懸掛在店鋪內外,美輪美奐,奪目耀眼,真是目不暇給!

在中秋節快將來臨時,很多家庭都會為家居作點布置。父親也不遑多讓,他在窗旁拉起電綫,套上燈泡,然後再掛上一連串的燈籠。由於家住廉租屋邨,不少住戶都有懸掛燈籠的習慣,因此營造出很濃厚的節慶氣氛。

早於中秋節前一星期,屋邨走廊和空地已有很多孩童提燈點燭,成年人在看顧子女時則閒坐聊天,自然地建立了鄰里的情誼。

及至中秋當晚,各家各戶吃過飯後,多會祭天拜月。中秋食品種類繁多︰紅柿綠柚、橙橘青萍、黃蕉黑芋、楊桃提子,還有菱角和最重要的主角「月餅」。有些樓層的街坊把枱桌搬到室外的空地,連接成一張長長的祭台,各自放上餅食果品,一起「拜月光」。賞月的同時,又共嘗彼此的美食,噄着那杯清香熱茶,感受到那份關愛共享的鄰里情。

時代變遷,城市人的生活模式轉變不少,加上社會問題的困擾,以往中秋的情景已經隨着歲月消退於無痕。欲要重拾昔日中秋的那份情懷,相信只是個人的遐想;只能靠着回憶才能得以回味,或可在夢中重現!

麥耀光
作者為廠商會中學校長,從事中學教育工作逾三十載。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9月30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