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首個現代焚廢發電設施 明年投運料年產4.8億度電

2024-06-20 00:00

「I.Park1」設施預計明年投入運作,料每日可處理約3000公噸垃圾。
「I.Park1」設施預計明年投入運作,料每日可處理約3000公噸垃圾。

全港首個現代垃圾焚燒發電設施「I.Park1」,目標在明年底投入運作,料每日可焚燒約3000公噸都巿固體廢物。環保署昨安排傳媒到石鼓洲旁的人工島,參觀興建中的焚化爐設施。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廢物基建)雷學良指,「I.Park1」承辦商會在明年初進行營運測試,確保設施焚燒垃圾能力達標才會「收貨」,日後產生的熱能可用作發電,每年可額外輸出約4.8億度電量。

雷學良指正於屯門曾咀興建的「I.PARK2」亦有望提早兩年完成,其處理垃圾量可望由原先設計的每日4000公噸,增加50%至6000公噸;即兩座焚化爐落成後,全港處理垃圾量可提升至每日9000公噸。雷續指,正研究加入適當經濟誘因,鼓勵承建商加快進度,目標在2030年代落成「I.PARK2」,今年第3季交環評報告。
港具發展氫能優勢

雷學良強調,新焚化設施建成後,政府減廢回收政策不變,相信2035年可達「零廢堆填」目標。目前規劃中的第3座焚化爐仍在選址階段,未有落成日期。至於大灣區日後會否合力處理垃圾,雷稱合作不是指處理垃圾,而是對回收物進行處理,達致「無廢灣區」願景。

另政府日前提出將營造有利本地氫能發展的環境,並擬於明年上半年向立法會提出修例,以規管氫氣生產、儲存、運送、供應及使用。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昨稱,長遠而言天然氣等傳統燃料將慢慢被淘汰,故現需在不同範疇試驗氫能,以制訂守則。而本港使用的煤氣,大部分由天然氣製造,當中一半屬氫氣,即現有管道已可供應氫氣,形容本港發展氫能是「具有優勢」;而家居應用層面,較大可能是抽出氫氣再注入燃料電池發電,但要視乎市場有否合適產品。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