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首个现代焚废发电设施 明年投运料年产4.8亿度电

2024-06-20 00:00

「I.Park1」设施预计明年投入运作,料每日可处理约3000公吨垃圾。
「I.Park1」设施预计明年投入运作,料每日可处理约3000公吨垃圾。

全港首个现代垃圾焚烧发电设施「I.Park1」,目标在明年底投入运作,料每日可焚烧约3000公吨都巿固体废物。环保署昨安排传媒到石鼓洲旁的人工岛,参观兴建中的焚化炉设施。环境保护署助理署长(废物基建)雷学良指,「I.Park1」承办商会在明年初进行营运测试,确保设施焚烧垃圾能力达标才会「收货」,日后产生的热能可用作发电,每年可额外输出约4.8亿度电量。

雷学良指正于屯门曾咀兴建的「I.PARK2」亦有望提早两年完成,其处理垃圾量可望由原先设计的每日4000公吨,增加50%至6000公吨;即两座焚化炉落成后,全港处理垃圾量可提升至每日9000公吨。雷续指,正研究加入适当经济诱因,鼓励承建商加快进度,目标在2030年代落成「I.PARK2」,今年第3季交环评报告。
港具发展氢能优势

雷学良强调,新焚化设施建成后,政府减废回收政策不变,相信2035年可达「零废堆填」目标。目前规划中的第3座焚化炉仍在选址阶段,未有落成日期。至于大湾区日后会否合力处理垃圾,雷称合作不是指处理垃圾,而是对回收物进行处理,达致「无废湾区」愿景。

另政府日前提出将营造有利本地氢能发展的环境,并拟于明年上半年向立法会提出修例,以规管氢气生产、储存、运送、供应及使用。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昨称,长远而言天然气等传统燃料将慢慢被淘汰,故现需在不同范畴试验氢能,以制订守则。而本港使用的煤气,大部分由天然气制造,当中一半属氢气,即现有管道已可供应氢气,形容本港发展氢能是「具有优势」;而家居应用层面,较大可能是抽出氢气再注入燃料电池发电,但要视乎市场有否合适产品。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