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斥資數十億 改良西沙基建

2024-06-20 00:00

新地將一段長約1.5公里的西沙路擴闊至4條行車線,並興建了3個車輛迴旋處便利駕駛者。
新地將一段長約1.5公里的西沙路擴闊至4條行車線,並興建了3個車輛迴旋處便利駕駛者。

為配合位於西貢西沙路十四鄉的大型綜合項目發展,新鴻基地產(新地)正全方位優化該區基建和設施,包括擴闊一段約1.5公里的西沙路、優化交通單車行人設施、改善排水排污系統、興建社區設施大樓等,是集團近年最大型的基建項目。新地工程管理部高級策劃經理張展鴻昨向《星島》表示,有關工程歷時6年,耗資數十億元,目前9成工程已完成。地區人士亦大讚可改善區內塞車、水浸問題。

新地昨安排傳媒到西貢實地考察。新地工程管理部高級策劃經理阮學倫指,西沙路是接駁西沙與馬鞍山區的重要車道,原本僅有兩條行車線、即來回方向各有一條車道,因車路狹窄,區內不時塞車。而今次工程便將一段長約1.5公里的西沙路,擴闊至4條行車線、即來回方向可雙線行車,等同可容納多一倍車流量,料可應付日後西沙發展新增的人流和車流。
居民可免塞車水浸之苦

大埔區議員、西貢北約鄉事委員會主席李耀斌向記者剖析,過去十四鄉一帶因車道狹窄,每次出現車禍,當區出入交通即會癱瘓,相信擴闊車道後問題可迎刃而解。大埔區議員、西貢北約鄉事委員會執行委員李華光亦謂,行車線「2變4」實屬不易,大讚工程做得相當好,亦有配合地區意見改善,冀日後居民能享受到有關設施。

新地亦興建多項便利居民的社區基建。阮學倫指,新地在西沙加建3條附設升降機的行人天橋,亦有擴闊行人路,避免人車爭路,同時增設接駁往馬鞍山、上水以至新界西的單車徑,以方便居民出入。新地並重置多個公共交通設施,包括巴士總站、小巴總站、的士站、公眾停車場,及沿路的巴士分站,亦有政府增設數條巴士線,以連接港鐵東鐵線、屯馬線和市區路段。而為便利駕駛者,新地也興建3個車輛迴旋處,又增設交通標誌、街燈等。 

為解決區內水浸問題,阮學倫指新地建造了長約2.1公里的排水渠,並興建一條接駁至馬鞍山渠務系統、長約3.9公里的排污渠,以改善排水排污系統。且考慮到西沙村民的排水量,新地亦為各村預留污水渠接駁位置,大大改善村民居住環境。

李耀斌認同,以往在泥涌一帶水浸情況嚴重,形容下雨時「不可行車、只可行船」,「有了新渠後,數日前即使一日3次黃雨,區內亦無再水浸,令人欣慰」。李華光指,以往西沙一帶極易因暴雨水浸,附近村落亦無現代化排污設備,相信工程可令居民受惠。

此外,新地為區內興建一座樓高4層、樓面面積達15萬平方呎的社區設施大樓,當中2層為公眾停車場,2層將設安老院舍、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特殊幼兒中心等,料明年上半年完工,日後社福設施將交由政府管理。張展鴻表示,今次工程不但會惠及日後西沙大型住宅項目的居民,十四鄉內近一萬名居民也可即時受惠。他指,基建項目亦能配合即將開始試運的「西沙Go Park」,方便巿民在新地標內享受運動、娛樂、餐飲及休閒體驗。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