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斥资数十亿 改良西沙基建

2024-06-20 00:00

新地将一段长约1.5公里的西沙路扩阔至4条行车线,并兴建了3个车辆回旋处便利驾驶者。
新地将一段长约1.5公里的西沙路扩阔至4条行车线,并兴建了3个车辆回旋处便利驾驶者。

为配合位于西贡西沙路十四乡的大型综合项目发展,新鸿基地产(新地)正全方位优化该区基建和设施,包括扩阔一段约1.5公里的西沙路、优化交通单车行人设施、改善排水排污系统、兴建社区设施大楼等,是集团近年最大型的基建项目。新地工程管理部高级策划经理张展鸿昨向《星岛》表示,有关工程历时6年,耗资数十亿元,目前9成工程已完成。地区人士亦大赞可改善区内塞车、水浸问题。

新地昨安排传媒到西贡实地考察。新地工程管理部高级策划经理阮学伦指,西沙路是接驳西沙与马鞍山区的重要车道,原本仅有两条行车线、即来回方向各有一条车道,因车路狭窄,区内不时塞车。而今次工程便将一段长约1.5公里的西沙路,扩阔至4条行车线、即来回方向可双线行车,等同可容纳多一倍车流量,料可应付日后西沙发展新增的人流和车流。
居民可免塞车水浸之苦

大埔区议员、西贡北约乡事委员会主席李耀斌向记者剖析,过去十四乡一带因车道狭窄,每次出现车祸,当区出入交通即会瘫痪,相信扩阔车道后问题可迎刃而解。大埔区议员、西贡北约乡事委员会执行委员李华光亦谓,行车线「2变4」实属不易,大赞工程做得相当好,亦有配合地区意见改善,冀日后居民能享受到有关设施。

新地亦兴建多项便利居民的社区基建。阮学伦指,新地在西沙加建3条附设升降机的行人天桥,亦有扩阔行人路,避免人车争路,同时增设接驳往马鞍山、上水以至新界西的单车径,以方便居民出入。新地并重置多个公共交通设施,包括巴士总站、小巴总站、的士站、公众停车场,及沿路的巴士分站,亦有政府增设数条巴士线,以连接港铁东铁线、屯马线和市区路段。而为便利驾驶者,新地也兴建3个车辆回旋处,又增设交通标志、街灯等。 

为解决区内水浸问题,阮学伦指新地建造了长约2.1公里的排水渠,并兴建一条接驳至马鞍山渠务系统、长约3.9公里的排污渠,以改善排水排污系统。且考虑到西沙村民的排水量,新地亦为各村预留污水渠接驳位置,大大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李耀斌认同,以往在泥涌一带水浸情况严重,形容下雨时「不可行车、只可行船」,「有了新渠后,数日前即使一日3次黄雨,区内亦无再水浸,令人欣慰」。李华光指,以往西沙一带极易因暴雨水浸,附近村落亦无现代化排污设备,相信工程可令居民受惠。

此外,新地为区内兴建一座楼高4层、楼面面积达15万平方尺的社区设施大楼,当中2层为公众停车场,2层将设安老院舍、长者日间护理中心、残疾人士地区支援中心、特殊幼儿中心等,料明年上半年完工,日后社福设施将交由政府管理。张展鸿表示,今次工程不但会惠及日后西沙大型住宅项目的居民,十四乡内近一万名居民也可即时受惠。他指,基建项目亦能配合即将开始试运的「西沙Go Park」,方便巿民在新地标内享受运动、娱乐、餐饮及休闲体验。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